曾經有一首歌唱道:大海航行靠舵手。因問:舵手航行靠什么?其必曰:工作哲學--一種以客戶為中心、結果為導向、數據與事實為基礎的預防哲學,一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堅定信念;一種指導日常業務獲得成功、所有的關系獲得成功的工作哲學,一種"有用的和可信賴的"的工作倫理。
工作哲學
貧瘠的土壤里長不出豐碩的果實,黃沙漫漫更難見些許的綠色。人們似乎越來越不愿談論"哲學"了,只愿意大談特談所謂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票子、位子、房子、孩子等等。然而,正是這些似乎"務虛的"、"無形的"東西卻實實在在地支配著人們的言行和那些"東西"。再大的巨輪也是由舵手的思想支配的;甚至包括好萊塢想象中的未來世界,再強大的機器人也要受制于人類透過芯片所發出的"信息";當正義的傳教士們為弘法而笑著犧牲的時候,當邪惡的"拉登分子"們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攻擊武器的時候,人們感受到了"信仰的偉力";同樣,當"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式的坦克大炮的時候,當"改革開放的春風"把人眾地薄的中國帶入小康生活的時候,世人都已經深刻地了解到"思想的力量"…
我們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這些都是關乎思想和信念的東西。宗教作為人類心智模式的雛型也昭示出:人如果沒有信念與價值取向,將得不到幸福;圣人亞理士多德說:受哲學家規范的人永遠福足;莎士比亞也借用哈姆雷特的嘴指出:人是靈長動物,區別于動物的東西正是語言和思想。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共同的語言"實際上傳達出的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新教倫理"作為一種工作倫理,它調節人們的價值觀和信念,創造并維持著美國的資本主義精神和現代社會。同樣,語言的不同必然反映出思想的混亂,最終導致行動的混亂和災難的降臨。人類建造"通天塔"的故事不正是向我們昭示此理嗎?!
"企業"是一個外來詞,它的原文"Corporate"的詞源學含義,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有組織的方式下共同生活或共事。因此,優秀的企業家是深諳個中真諦的:杰克·韋爾奇一上任就用重金把GE原來的"教育中心"打造成文化變革的基地;張瑞敏下令砸掉76臺冰箱,就是用行動的語言表明什么是海爾人正確的工作標準;"緬因湯姆"公司創始人湯姆·坎貝爾為重新找回企業的"靈魂"毅然休假、走進哈佛神學院…
如今,企業建立"內部大學"已經不再是時尚,而是一種必需;"企業文化"建設也如火如荼,博得優秀企業員工們的擊掌歡呼…因為身處急劇變動的、不確定的時代,人們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常;腥羯硇碾S波逐流、難以自禁;如果"飄零"一詞可以達意的話,他們的郁悶和失意就在于無法透過"零碎的畫面"鳥瞰人生的畫卷;如果"冬蟲不解夏語"是現實的話,他們的無奈和悲涼就在于難以從"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尋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的詩意棲息…因此,他們渴望"冬天里的一把火"點燃自己干枯的心靈,呼喚細細春雨滋潤他們久已麻木的表情…因為他們還有夢,應為他們會唱"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因為他們會想"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騷動與喧囂,沖動與激情,都是對生活的渴望;足球和籃球,車間和會所,同樣是工作的演繹;仿佛"黃河之水天上來",大禹疏導乃正章。中國籃球稱霸亞洲,卻被飛人喬丹點中要穴:"只有籃球,沒有籃球哲學";國際質量控制方法達到高峰的時候,一個人站出來為它把脈:"只有數量方法,沒有質量哲學"--他就是菲利浦·克勞士比。 克勞士比指出:"我們基本的工作哲學便是:預防為主,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態度,使質量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所以,質量管理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創建一種文化或"共同的語言",從而幫助人們把日常工作每次都做對,與員工、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都獲得成功。因此,作為"一種理念和哲學上的訓練和紀律",質量管理能夠"把所有這些人帶入一種人們能夠欣賞和運用的舒暢文化","使自己置身于’誠信’的現實世界的陽光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