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笑而不語?粗。她似乎已經明白:說什么都沒有意義,她所能夠做的,就是采取補救措施,比如,退換、打折、贈送等。因為每個客人都有權利拒絕有頭發的菜。 但那些廚師和服務人員不會這么想的。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做到沒有任何缺陷,偶爾有一點小頭發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呢。表面看起來,是設計者、制造者、供應者以及使用者等相互之間的矛盾,但層層解構之后,我們會赫然發現其身藏的答案--那就是"雙重標準"。
所以,如果說"洞穴"和"奶酪"都提出了問題,那么,克勞士比給出了答案。
人類的確是會犯錯的,尤其是有些人根本就每天都希望自己犯錯,而且犯了錯也滿不在乎?梢哉f,這些人已經以為,每天不犯點錯,就難以證明自己是人類了。
這便引發了一個問題:人們是不是有先天的犯錯比率呢?他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有相同百分比的犯錯比率嗎?就以兌現支票來說吧,一個人若在工業活動上出錯比率是5%的話,我們能假定他每年也會少兌現5%的支票嗎?他們也會有5%的機會忘記去付所得稅嗎?是不是也每個月都會有幾次進錯了家門?
如果你也同意這樣的假定實在荒謬的話,就必須承認,犯錯的多寡,視個人對此事的重視程度而定。人們對某些事情特別謹慎,比如說,他們知道在工作上犯點小錯沒什么大不了,但欺騙政府卻萬萬使不得。
簡言之,人們抱有雙重態度。在某些事情上,人們視缺陷為理所當然,而在另一些事情上,人們卻要求完美無缺。
摘自菲利浦·克勞士比《質量無淚》
克勞士比的答案
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非圣賢、豈能無錯乎?藙谑勘葎t說:錯誤的根源就在于人們抱持著"雙重標準",圣賢如果這樣,也會錯的;唯用"零缺陷,說到做到、第一次就做到"這種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方可以破解這句"咒語"。
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質量是產品的理化特性,不可能不出問題,重要的是要具用完善的"工具箱"和體系?藙谑勘葎t說:質量成為悲劇,就在于變成了一種工具而不是要達到的目的;成為了一種技術活動,而不是管理的主題。
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質量是產品的理化特性,不可能不出問題,重要的是要具用完善的"工具箱"和體系?藙谑勘葎t說:質量成為悲劇,就在于變成了一種工具而不是要達到的目的;成為了一種技術活動,而不是管理的主題。
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沒有"缺陷"是不可能的,質量控制的重點在于"量",實際上就是一種在"零"和"缺陷"之間進行轉換的"數量思維"?藙谑勘葎t說:質量管理的重點在于"質","零缺陷"不是數學游戲而是完整、誠信的"質量哲學"。
克勞士比,質量管理領域的哥白尼,打破了舊的世界,再造出新的、完整的質量天宇;質量管理領域的尼采,宣布了傳統智慧的死亡,宣布了新世界的新生…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