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往下演繹了。的確,傳統的"質量智慧"一定會導致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困惑"的。因為它告訴他們的是如何分析數據、使用數據,而不管數據是否真實、有效;它教會他們出現火災勇敢地撲救的方法,而無需理會什么地方著火、是否一再著火;甚至,它還讓他們敢于用身軀封堵決口之堤,即使"陣亡"也在所不惜,而全然不顧上游源頭和植被的保護…
這些"質量人"簡直已經到了"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地步了。這時,老板說我辦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錢",質量的也就成了"為賺錢消除麻煩"的工具,比如,罰工人的款、罰供應商的款等。但它畢竟沒有銷售、財務和生產離"錢"的距離那樣近,于是,就自然地排在成本和進度之后淪為"臭老三"了。
其實不難發現,一旦把"組織的目的"定義為"賺錢",就會在如何"賣產品"上絞盡腦汁,也一定會遵循數學和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去經營管理,比如,產品分等級、可接受的質量水平、讓不接收、修修補補等,于是,"質量管理"變成了"數量思維",質量工作也就必然成為一種"數量工作";最后的結局,質量人都要成為"數學大師"。
所以,必須明白的是:我們談了這么多年的"質量",回過頭來,卻發現自己還不懂"質量";或者說,質量的最大問題不在于人們不了解它,而在于人們自以為了解它。因為我們原來是在傳統的質量智慧迷宮里打轉轉呢
質量迷宮
哲學家柏拉圖曾在其《理想國》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群奴隸關在一個洞穴里,套著枷鎖,面壁而坐;他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出面前光影變化的規律。于是,他們傾其所能、不分晝夜地盯著那些變幻不定的光和影--他們差不多已經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如此,他們必然地成為整個是事情的一部分了,最終,一套控制光影變異的物理參數和數學模型建立起來了。突然有一天,有一個人回頭看身后,發現了火光;它開始在火光和那些光影之間建立起聯系。于是,他站起來,發現火光之后還有許多火光;他循著火光走,不久,走出了洞穴…洞外是春日絢爛、滿山花開。他驚呆了!他急忙跑回去,對自己的那些同伴們說:我們這么多年原來一直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里,再精妙的數學和物理的方法也助于我們的生活,因為外面的世界才是陽光燦爛的真實世界啊!
故事的結局呢?大家把他當作"瘋子"、"叛逆",趕他走了。
"質量迷宮" 不正是這樣編就的嗎?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我們不僅能夠從哥白尼和伽利略身上看到歷史悲壯的一幕,能夠從戴明和克勞士比的經歷展現出悲劇的色彩,也能夠從現代寓言"奶酪"的故事中體會到歷史喜劇的一面:沖出傳統智慧的束縛,要預知變化、應對變化、勇于變化…
質量迷宮有"四堵墻"、"天花板"和"地板"。
北墻上標著"質量定義",上面寫著:質量出自于一些收集起來的程序,諸如,全面質量管理;ISO;波多里奇獎準則;Mil-Q-9895等
南墻上標著"系統";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