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質量意味著好;
3. 管理者并沒有真正的興趣;
4. 文件系統是必須的;
5. 員工們又散漫又漠不關心;
6. 客戶總是不講道理;
7. 多一些檢查總能及早地發現問題;
8. 存在著"質量經濟學",這意味著你只有付出,才能有好的回報。
時至今日,我們越來越清楚當年克勞士比先生為什么把它們稱作"神秘的咒語"了。我們完全可以毫不顧忌地把"傳統"的標記打在它們的腦門上,可以難掩興奮地把3σ改為6σ、甚至10σ,把文件系統全都換成符合ISO最新標準的,但是,這樣就意味著"傳統"變為"現代"了嗎?畢竟,這些是支撐整個質量控制理論大廈的基礎,僅僅換換油漆、改用新材料,甚至采用最現代化的技術成果,就可以必然地改變其本質了嗎?即使后來把"質量控制"(QC)改為"全面質量控制"(TQC),再后來又干脆把TQC換成TQM(全面質量管理),但仍然不變的是它的心--C(Control,控制);因為進入21世紀之前,他們的大本營或各個國家的質量領導組織高舉的大旗沒換--都依然還叫做"某某國質量控制協會"。于是,必然會出現剪掉了辮子、穿上了中山裝的"遺老遺少"們莫名其妙的狂言噪語,他們在講堂、報告會和論文里大談特談"管理",搖身一變,成為現代管理的"先鋒人物";但無需德魯克、克勞士比和彼得斯這些大師們的指點,任何的"明眼人"都會發現,當他們在說"管理"時,你只需用"控制"一詞全文替換即可得到其本意。
菲利浦·克勞士比說:"我花費了將近50年的時間試圖打破這種已長久存在的傳統智慧,但是收效不大。如今,她依然存在于ISO 9000、6σ和許多其他的’套餐’中,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其他人去工作。這些對組織的文化影響甚微的事實,似乎并沒有給許多人帶來不便。"我把這些全部拋之腦后,而贊同用零缺陷政策來發展組織的文化,用教育去產生以預防為導向的共同語言,用清楚的要求讓全體員工都明白他們的工作的內容,而且能夠用不符合要求的代價衡量質量。管理者喜歡這種做事的方式,因為能夠由于第一次把工作做對而戲劇性地削減成本。而且,還可以使公司易于管理。"
摘自楊鋼《質量無惑》
顯然,傳統的質量控制僅僅是企業管理的一項職能或控制手段,是一種"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式的實用工具;其目的就是為了"在一線抓小偷"、解決"質量問題"使生產順暢而已。因此,其地位絕對高不過生產、技術和工程部門。這時的質量經理,也不過相當于一名"資深的"質量工程師罷了。你若問他:員工們生產的產品是什么,他一定會對答如流、如數家珍;但你要他:管理者們的生產產品是什么,他除了大眼瞪小眼之外,還要奉上一句"有病"的傻笑…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