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問題的癥結到底是什么呢?這是每一個管理者都必須解答的問題--有一次一位記者曾讓我用一句話說明,我對他說:這實際上是用幾本書才能說清的東西,而對大多數做質量的人員甚至做了一輩子也沒有弄明白的問題--那就是--
為什么要質量管理?
其實,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必須先要搞清楚另一個問題:你所在的組織為什么會存在?它的目的是什么?
常規的商學院會教給學生們這樣的知識:滿足股東的需要是最大的"政治"。因此,首先要制定戰略,然后確定結構,接下來就是建立系統;其中計劃與控制就是系統運作的關鍵因素了。我們從中很容易地就可以發現現代管理之父亨利o法約爾在19世紀就調配好的管理學套餐的"配方",并看到世界上第一個"大廚師"弗里德里克o泰勒的手法。
時光冉冉,滌蕩塵埃。21世紀的經理與主管們都已經在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同時,他們開始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改變餐食的配方,強調的不再是股東或自己的良好感覺,而是使用者與供應者的口味與感受。逐漸地,他們發現:自己所以能夠駕馳著戰車
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不是因為遵循"正規的"管理原則,而是與時俱進地同客戶、員工和供應商一起上路,同呼吸、共患難;如果要尋找其中的基本結構,你將發現,這類組織的大都遵循著"目的’過程’人員"的解決之道。
如果說傳統的商業智慧強調的是"控制技術",那么,現今"基業常青"的組織們則深諳"溝通藝術";同樣,傳統的管理把質量管理等同于質量控制、而且是生產現場的控制技術,現如今的經營哲學則把質量管理作為一個組織"從優秀到卓越"的、而且是與客戶翩翩起舞的主旋律。
這一切都取決于對"組織目的"的基本假設與實踐。
如果認為組織的目的就是要"賺錢",而且是"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益",那么無疑,你將會最大限度地、甚至不折手段地去取得財務的增長--通過取悅客戶、壓榨供應商、控制員工,填滿股東的腰包;所謂組織的"目的",在這里已經被演繹得活靈活現。當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就是"來亦匆匆、去亦匆匆",因為他們"根基"不牢,沒有扎根在肥沃的大地里,而是在沙漠里連續上演唐o吉科得勇戰風車的滑稽劇。不過,對那些"老板"來說絕對是一場悲劇!
在這種背景下,整個組織必定是風聲鶴唳、四面楚歌,因為老板們的做事的基本假設,即"人之初、性本惡",所以,勞資矛盾不可能讓企業展露笑容;"胡羅卜加大棒"就自然成為管理的重要手段。很難說"檢查員制度"的建立是不是基于此,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將質量人員演變成"武裝警察"絕對是這種體制的產物。
全部質量控制理論的基礎是建立在幾個基本的假設上的:
1. 使用統計技術作為創造質量的管理工具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目標就是3σ(標準偏差),因為每個人都知道,第一次就把每件事情做對是不可能的;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