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如此,克勞士比說,在解決質量人、客戶投訴和供應商質量等問題時,別人用控制,我則用溝通。他在ITT,通過建立質量學院、成立質量組織,幫助質量人提高地位、從后臺走向前臺;同時,還通過有計劃的"客戶日"與"供應商日",建立一種積極的互動關系。
克勞士比在他的自傳《我與質量》中曾這樣寫道:我的成功,實際上就是我在各個時期處理各種關系的成功。
4、 國際化:全球化的戰略與視野
"地球村"已經不再是想象力的描述,而是能夠觸摸和感知到的東西了。對于中國人來說,WTO和奧運會都不再是一種情感起伏的體驗,而是一份實實在在的壓力。戰爭、恐怖活動、瘟疫、金融危機和股指高低,每天都在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神經;即使身處山區,也同樣可以看到小販們用生硬的外語在向金發碧眼的游客們招徠生意…
國際化是一種完整性的思維,它既可以從一顆馬掌釘的脫落預示一個帝國的滅亡,也可以透過中國的一只蝴蝶發現美國加州的異常,又可以通過某個領袖的只言片語感覺到金融市場的波動… CQO需要保持警覺的是,質量文化中越來越多的成分都具有國際化的特質,也要求用國際化的思維之水來培育她們、澆灌她們。對于文化的促成者,CQO不僅必須掌握國際化的語言與資訊,具有國際化的戰略思維,而且必須懂得國際化交往中的禮節、服飾,具有國際化的伙伴和同事。
省思:CQO行動大綱
CQO本身即意味著行動和堅持。作為質量的第一人,他必須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人",然后再洗滌技術的塵埃,成為一名經理或執行官; 這個過程不是量的變化,而是質的突變。換言之,從今后他要用"質量哲學"作為行動的指南,而不再是糾纏在"數量思維"里打轉轉。
他個性成熟,但卻像孩子那樣充滿幻想和激情;他想要守住內心這份詩意,并努力用熱情去點燃人們心中的火焰,用智慧去引領人們內在的源泉活水。因為非常清楚自己在整個行動中的職責,那就是:
組織與督導
計劃與管理
溝通與協調
教育與培訓
外部資源管理
CEO牽著CQO的手,CQO則牽著質量的未來。他明白,組織的"卓越表現"是由無形的"文化要素"化學變化的結果,而通過調節組織河流之閘,釋放塑造質量文化的力量,就可以改變水質、水量,解救被污染的魚兒們。這是他的使命,更是他生命中的基本意愿。
他需要做的,就是要熟悉和掌握"文化變革的零缺陷模型",轉動變革管理的輪盤。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