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代碼行
代碼行(line of code)指所有的可執行的源代碼行數,包括可交付的工作控制語言(JCL:job control language)語句、數據定義、數據類型聲明、等價聲明、輸入/輸出格式聲明等。一代碼行(1LOC)的價值和人月均代碼行數可以體現一個軟件組織的生產能力。組織可以根據對歷史項目的審計來核算組織的單行代碼價值。代碼行LOC常用于源代碼的規模估算,常使用的單位有:SLOC(single line of code)、KLOC(thousand lines of code)、LLOC(logical line of code)、PLOC(physical line of code)、NCLOC (non-commented line of code)、DSI(delivered source instruction)。
3. 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是最流行的專家評估技術,在沒有歷史數據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適用于評定過去與將來、新技術與特定程序之間的差別,但專家“!钡某潭燃皩椖康睦斫獬潭仁枪ぷ髦械碾y點,盡管德爾菲技術可以減輕這種偏差,在評定一個新軟件實際成本時通常用得不多,但是,這種方式對決定其他模型的輸入時特別有用。德爾菲法鼓勵參加者就問題相互討論。德爾菲法的步驟是:(1)協調人向各專家提供項目規格和估算表格;(2)協調人召集小組會和各專家討論與規模相關的因素;(3)各專家匿名填寫迭代表格;(4)協調人整理出一個估算總結,以迭代表的形式返回給專家;(5)協調人召集小組會,討論較大的估算差異;(6)專家復查估算總結并在迭代表上提交另一個匿名估算;(7)重復4~6,直到最低估算和最高估算一致。
4. 構造性成本模型
構造性成本模型(COCOMO:constructive cost model)是一種精確、易于使用的基于模型的成本估算方法,最早由勃姆(Boehm)于1981年提出。該模型按其詳細程度分為3級:基本COCOMO模型、中間COCOMO模型和詳細COCOMO模型;綜OCOMO模型是一個靜態單變量模型,它用一個以已估算出來的源代碼行數(LOC)為自變量的函數來計算軟件開發工作量。中間COCOMO模型則在用LOC為自變量的函數計算軟件開發工作量的基礎上,再用涉及產品、硬件、人員、項目等方面屬性的影響因素來調整工作量的估算。詳細COCOMO模型包括中間COCOMO模型的所有特性,但用上述各種影響因素調整工作量估算時,還要考慮對軟件工程過程中分析、設計等各步驟的影響。COCOMO模型具有估算精確、易于使用的特點。在該模型中使用的基本量有以下幾個:(1)DSI(源指令條數),定義為代碼行數,包括除注釋行以外的全部代碼。若一行有兩個語句,則算做一條指令。(2)MM(度量單位為人月)表示開發工作量。(3)TDEV(度量單位為月)表示開發進度,由工作量決定。(4)COCOMO模型重點考慮15種影響軟件工作量的因素,并通過定義乘法因子,從而準確、合理地估算軟件的工作量。
成本度量
軟件開發成本度量主要指軟件開發項目所需的財務性成本的估算。主要方法如下:
類比估算法。類比估算法是通過比較已完成的類似項目系統來估算成本,適合評估一些與歷史項目在應用領域、環境和復雜度方面相似的項目。其約束條件在于必須存在類似的具有可比性的軟件開發系統,估算結果的精確度依賴于歷史項目數據的完整性、準確度以及現行項目與歷史項目的近似程度。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