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似乎并不總是言行一致。
多年以來,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一直都在贊揚透明的美德,并且以這一標準來打造Facebook。這家社交網絡要求人們使用真實的身份注冊,因為扎克伯格說,他相信,如果不能以匿名方式隱藏自己的言行,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都將變得更好。
“擁有兩個身份表明不夠誠懇!痹瞬裾f。
但現在,當Facebook試圖誘騙記者和技術專家撰文揭露其競爭對手谷歌的Social Circle搜索功能的隱私問題時,它卻隱藏了自己的身份。
在《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周三揭露出Facebook正是這一事件的幕后主使后,原本就因為隱私問題而久遭詬病的Facebook終于引火燒身。盡管仍有部分技術專家批評谷歌對隱私問題的響應不夠及時,但依舊沒有給Facebook帶來任何幫助。
“采用這種匿名方式顯然與Facebook長期以來倡導的價值相悖!薄禙acebook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一書的作者大衛·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說,“感覺很偽善!
Facebook辯解
盡管Facebook周四發布了簡短的道歉信,表示它從未有意從事或授權詆毀谷歌的行動,但批評的聲音依舊在硅谷和其他地方回響。影響力頗高的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要求Facebook給出更好的解釋,并將這種行為定性為“骯臟”和“卑鄙”。另外一家知名博客Inside Facebook則將此事稱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美國科技博客Search Engine Land編輯丹尼·沙利文(Danny Sullivan)說:“無論Facebook作何解釋,這種誹謗行為都是一個污點!
Facebook內部匿名人士表示,該公司之所以聘請著名的公關公司博雅公關(Burson-Marsteller)將Social Circle的問題散布給記者,是因為不想牽扯到Facebook與谷歌的競爭。Social Circle是谷歌搜索的一項可選功能,可以利用公開的社交網絡信息對搜索結果進行個性化。
在周四發表的聲明中,Facebook說:“我們想讓第三方來證實,人們并沒有批準谷歌Social Circle搜集并使用他們在Facebook和其他服務中的信息。我們聘請博雅公關來關注這一問題,使用的都是現成的,而且可以被任何媒體獨立確認或分析的公開信息。這些問題很嚴重,我們應當以嚴肅而透明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
硅谷和其他地方的企業都會經常性地與記者和分析師接觸,通報其競爭對手的所謂“不端行為”。但是新聞業和公關專家批評Facebook采用匿名方式開展這一行為,而且堅持要求博雅公關不要披露其身份。
“這完全不可接受。記者應當披露他們的身份,而那些與記者交易的人也必須要聲明自己的身份及其所屬機構!泵绹又荽髮W伯克利分校新聞系教授、倫理學專家湯姆·戈爾茨坦(Tom Goldstein)說。
美國公關學會CEO羅莎娜·菲斯克(Rosanna M. Fiske)表示,Facebook堅持匿名的行為不當,博雅公關同意Facebook匿名的行為同樣不當!鞍凑展P人員的基本操守,必須要拒絕這種行為!彼f。
負責報道此事的《每日野獸》記者丹·萊昂斯(Dan Lyons)對于假身份有著親身體會。他曾經多年偽裝成假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并時常利用博客抨擊記者、企業和公關人員。
競爭使然
Facebook的秘密計劃也凸顯出谷歌長期以來給該公司帶來的陰影。雖然Facebook在社交網絡領域完勝競爭對手,但該公司的高管一直都在擔心,谷歌會利用互聯網搜索市場的主導地位逐漸入侵Facebook的領地。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的許多高管都是從谷歌挖來的。
Social Circle似乎正是Facebook所擔心的功能。當谷歌用戶搜索“芝加哥的餐館”這樣的關鍵詞時,就可以看到好友在Facebook、LinkedIn或Yelp上發布的相關信息。但要使用這項功能,必須要將谷歌賬戶與這些服務的賬戶相關聯,而且只能使用這些服務的公開信息。
作為博雅公關聯系過的隱私專家之一、印第安納大學應用網絡安全中心研究員克里斯多夫·蘇格安(Christopher Soghoian)說:“我不認為這個功能有多大問題。如果Facebook不想讓數據公開,他們就可以停止分享,或者可以利用技術手段阻止谷歌訪問!
當博雅公關拒絕透露他們為誰工作時,蘇格安卻公布了他與博雅公關的代表之間的郵件。郵件顯示,博雅公關曾經試圖代替蘇格安撰寫意見文章,并以蘇格安的名義提交給各大報紙。
博雅公關發言人保羅·克達斯科(Paul Cordasco)表示,該公司犯了一個錯誤!板e誤顯然是沒有對客戶身份保持透明!彼芪褰邮苊襟w采訪時說。他還補充道,將對員工進行更多培訓,讓他們“充分意識到我們的責任,重視信息的透明性”。
Facebook絕非第一家匿名散布競爭對手負面消息的個人或機構。這種行為在華盛頓的政治圈很常見,在硅谷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例如,當微軟1998年遭到反壟斷監管者的審查時,一件事情的披露令該公司頗為尷尬。微軟曾經謀劃過一次行動,向全美各地的報紙編輯和評論版發布一些有利于該公司的信件,以此作為普通用戶的證詞提交給監管者。
兩年后,一家為甲骨文工作的公司被曝賄賂門衛,讓其檢查微軟支持的行業團體的垃圾箱,希望借此找到對微軟不利的證據。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