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365的失敗只是聯想集團“多元化轉型”失敗的一個縮影。2001年4月20日,聯想集團新財年“員工誓師大會”上,“新世紀、新聯想”的口號喊破天。剛被委任為聯想集團CEO的楊元慶意氣風發,宣布了聯想從2001財年到2004財年的三年規劃:
在2001財年將實現280億元的營業額,以后年增長率將達到50%,利潤的年增長率將達到40%。這樣,到2003財年,整個聯想集團的營業額將達到600億元。在5至10年內,聯想要跨入世界500強的行列。聯想遠景目標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這次誓師大會標志著聯想正式啟動一個“從單純生產電腦的硬件廠商,向全方位的IT服務提供商的轉變”。
三年過后,所有人都承認了失敗。人們提起聯想的時候,記起得還是只有PC,楊元慶的承諾,“聯想將以因特網為核心,以全面客戶導向為原則,以滿足家庭、個人、中小企業、大行業大企業的需求為目標,從產品和服務兩個維度來構筑我們多元化的業務”,最終變成了一句空話。“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三個目標當中,只有“國際化的聯想”實現了。
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宣布收購IBM電腦業務,意味著“國際化的聯想”出現了。聯想集團開始在紐約設立總部,在北京和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設立主要運營中心。
更主要的是,楊元慶他們突然發現,做大比起做強來,太容易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全球第三、世界第一,這樣的詞匯過于誘人。以前曾鳴曾問柳傳志:他究竟是希望先做大還是先做強?柳傳志沉吟半晌,說:“還是做大吧。”
收購IBM之后,經過一年痛苦整合,聯想集團的稅前利潤開始出現增長,在2007財年甚至出現了大爆發。這次爆發是曇花一現,因為在2008財年聯想集團就迎來了歷史上的首次大虧損。斷崖式下滑,過山車式盈虧,毫無疑問是這場并購推動的。
在收購IBM之后,聯想集團又進行了一系列收購,最耐人尋味的收購來自聯想移動。
2008年1月31日,聯想集團發布公告,宣布以1億美元的價格轉售手機業務給由弘毅投資為首的私募資金。“鑒于預期手機業務需要大量資本投資,于是做出該項出售決定。”
2009年11月27日,聯想集團宣布買回聯想移動,收購總額約為2億美元。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從21世紀初聯想進行多元化戰略時就涉足手機產業,2002年和廈門廈華電子合資成立了聯想移動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以7200萬元現金收購了聯想移動科技有限公司的剩余股份。聯想手機一直在諸多挑戰中求生存。
2008年1億美元賣掉聯想移動,然而到了2009年11月,聯想卻以2億美元的價格買回了移動部門。“低賣高買,也說明了移動業務對這樣一家大型PC公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楊元慶表示:“在聯想全球PC業務繼續穩步發展的同時,我們將移動互聯網視為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
問題是,花了將近兩年時間,一億美元的直接成本和稅費、服務費等交易成本,卻只為楊元慶買回了這樣一個結論。
雖然在2005年,聯想研究院就成立研發小組,開發類似“黑莓”的手機,并制造出一臺樣品Beacon,但運營商認為它的設計導致無法商品化,最終沒有投產。
2009年初,楊元慶給研發小組的指示是用10個月的時間搞出一臺能抗衡iPhone的手機,希望以“價格是iPhone的一半加中國市場”作為市場突破口。為了做到差異化,聯想研究院的合作總監毛世杰也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應用程序開發商。
第一代樂Phone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標志,它開啟了聯想正式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帷幕,也肩負著國產智能手機的希望。五年過去了,“肩負著國產智能手機的希望”的變成了華為,聯想用不斷下滑的數據證明了自己肩膀的孱弱,而K系列手機失敗,也宣告了聯想移動開拓高端手機市場計劃的破產。
為了拓展移動業務,聯想集團又收購了摩托羅拉。2014年1月30日凌晨,聯想集團證實以29億美元從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摩托羅拉移動3500名員工、2000項專利,品牌和商標,和全球50多家運營商的合作關系都歸入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由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劉軍執掌。
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價格并不高,2011年,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價格是125億美元,在出售了一些非核心業務之后,谷歌收購成本仍然在100億美元左右,如今卻三折將其甩賣了。
原文轉自: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6-02-17/doc-ifxpmpqp78706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