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完成分拆后,楊元慶領導的聯想,業績一直保持增長,雖然增速呈下滑狀態,但他的CEO也干得有聲有色。
為了使聯想集團能有一個好的戰略格局,楊元慶主導推動了聯想收購IBM電腦業務的大并購。他敦促柳傳志決定在2004年最后一個月下了17.5億美元的大賭注。
柳傳志在12月8日代表聯想集團宣布以6.5億美元現金、6億美元普通股為代價收購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及高達5億美元的負債,同時還宣布了一連串與這樁并購相匹配的人事變動,楊元慶出任新聯想董事長,原IBM高級官員史蒂芬?沃德擔任CEO。
2005年5月1日,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楊元慶正式接替柳傳志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在當了多年聯想集團的“儲君”之后,楊元慶終于在眾望所歸中即位了。
此時的楊元慶領導的聯想集團,已經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全球第三的PC制造商,它也在紐約設立總部,在北京和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設立主要運營中心。
對于聯想集團來說,它正面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全力反擊的“臨界點”。聯想需要一場大冒險,贏了,他們將贏得時間;輸了,他們會輸掉一切。
投資者似乎不愿給柳傳志面子,更不愿給“新君”面子。收購完成后兩天,12月10日,星期五,香港聯合交易所,表現最差的藍籌個股聯想集團股價下挫12.14%,報收1.086港元。雖然這筆交易被認為是中國公司進行全球并購的一座里程碑,但投資者的憂慮卻不斷增加,他們擔心這座里程碑最終會變成一座墓碑:利潤受到拖累不斷下降,股東的股權權益會被稀釋。
收購IBM的當年,便是聯想集團的巔峰。它只在那一瞬間達到了高潮。體現在聯想的財報中,這場并購通過了兩年的艱難重組,最終“推動”2007財年稅前利潤達到聯想集團分拆以來的巔峰狀態,5.1285億美元,然后在2008財年出現了楊元慶執掌聯想權柄以來的第一次巨虧。
數字不會撒謊。聯想集團的新君楊元慶,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在他的楊氏聯想元年里,用一場并購到達了輝煌,然后又因為這場并購而被降職回CEO。
2005年12月,聯想集團CEO斯蒂芬·沃德辭職,由戴爾前高管威廉·阿梅里奧接任。阿梅里奧就是那個被楊元慶稱為“當時的CEO”的那個人。
阿梅里奧擔任聯想CEO,其所被寄予的厚望是整合供應鏈、渠道、銷售等資源。楊元慶試圖領銜建立“一套班子、一套人馬”,由阿梅里奧負責渠道、營銷,劉軍負責供應鏈,賀志強負責研發。這一體系隨著劉軍2006年中離職、戴爾系逐步強勢,以及阿梅里奧與楊元慶的戰略分歧而矛盾重重。
2009年2月5日,已經確定2008財年的數據將會極其難看后,巨虧不可避免后,聯想集團宣布:柳傳志將重新擔任董事局主席,現任主席楊元慶將轉任CEO,原CEO威廉·阿梅里奧將在擔任公司顧問至當年9月后離職。
2008財年是楊氏聯想集團歷史上的首次虧損財年,它直接導致了阿梅里奧的出局和柳傳志的復辟。柳傳志重新出山,而楊元慶又退回到了聯想集團CEO的位置上。
這次權力的更迭,究竟給楊元慶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我們日后會再行求解,但毫無疑問,楊元慶作為聯想集團的君主,又重新被太上皇打回“太子”的原形了;聯想同時成立由八名聯想高管組成的“聯想執行委員會”,重回“八王議政”,楊元慶地位岌岌可危。
2011年,在聯想集團開始恢復元氣后,柳傳志再度將董事局主席位置交給了楊元慶。在接下來的幾個財年里,聯想集團一直保持比較好的利潤態勢,稅前利潤自2011財年后一直在創新高。在2013財年達到歷史巔峰狀態,10.0497億美元。
然而聯想集團的好日子突然間走到了頭,截至2015年9月30日,聯想集團2015財年中報稅前利潤為-7.9019億美元;截至2015年12月31日,聯想集團2015財年Q3稅前利潤為-47007.40萬美元。如果不能在最后一季彌補虧損,聯想集團史上第二次虧損即出現,而這次虧損的額度,恐將遠超上次。
2008財年的巨虧公布前,柳傳志復辟,楊元慶重新成為“太子”;倘若2015財年的巨虧坐實,柳傳志將如何處置楊元慶?楊元慶將何以自處?
聯想集團的兩次巨虧,都在楊元慶擔任董事局主席任上;2015財年的巨虧出現時,他還兼任CEO,掌握了聯想集團不可撼動的權力。他已經無法再將責任推給“當時的CEO”了。
原文轉自: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6-02-17/doc-ifxpmpqp78706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