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信任和支持只是一個方面,QA工作本身就很具挑戰性。它要求QA具有軟件工程的知識、軟件開發的知識、行業背景的知識、數理統計的知識、項目管理的知識、質量管理的知識等等。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改進到一定程度就很難突破,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就開始郁悶了。后來通過學習、培訓、交流,思想和技能得到升華,又發現了木桶中最短的那塊,然后又開始改進,然后又遇到了玻璃天花板,然后……就這樣處于郁悶的循環中。
假使我們掌握了所有的知識,能突破所有的玻璃天花板,那是不是QA就可以一帆風順了。答案是否定的。QA角色定義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QA充當的是過程警察的角色,無論是否有意義,都專橫地強制過程的執行,容易在項目組中造成敵對的關系,受到排擠,而且這種警察的姿態也破壞了團隊精神。如此一來,QA工作還需要的是人際關系技能,就如我以前寫的《質量平衡》和《QA應該獨立于項目組嗎?》一樣,藝術化地處理這種關系。
四、QA的未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獨立的QA審查機制是瀑布模型的產物。隨著現代軟件開發技術的演變,螺旋模型和迭代模型的興起,QA機制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從獨立專職的QA向貫穿過程的兼職QA演變。在CMMI模型中,這種兼職的QA也是被允許的。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改變呢?無論是XP、RUP還是其它先進的方法論,都是先產生架構,然后再增量開發,直到完成。這種模式中,需求和設計缺陷在各個迭代周期被所盡早發現和修復,質量也內建于架構和過程中,項目的成本和進度也得到保障。
到那時,是不是獨立的QA就不復存在了呢?有些成熟度較低的企業還是需要的,主要是保證過程執行的有效性和評價的客觀性。
五、SQA的理論探索
1、過程的認識
我們都知道一個項目的主要內容是:成本、進度、質量;良好的項目管理就是綜合三方面的因素,平衡三方面的目標,最終依照目標完成任務。項目的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制約和影響的,有時對這三方面的平衡策略甚至成為一個企業級的要求,決定了企業的行為,我們知道 IBM的軟件是以質量為最重要目標的,而微軟的“足夠好的軟件”策略更是耳熟能詳,這些質量目標其實立足于企業的戰略目標。所以用于進行質量保證的SQA工作也應當立足于企業的戰略目標,從這個角度思考SQA,形成對SQA的理論認識。
軟件界已經達成共識的:影響軟件項目進度、成本、質量的因素主要是 “人、過程、技術”。首先要明確的是這三個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
現在許多實施 CMM的人員沉溺于CMM的理論過于強調“過程”,這是很危險的傾向。這個思想傾向在國外受到了猛烈抨擊,從某種意義上各種敏捷過程方法的提出就是對強調過程的一種反思。 “XP”中的一個思想“人比過程更重要” 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個人的意見在進行過程改進中堅持“以人為本”,強調過程和人的和諧。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