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控過程中,首先要相信項目組自身的能力,假定他們有能力完成這些工作,這樣工作就簡單了,也變得可以操作了。
首先,查閱這些文檔,大致看看,有沒有明顯的問題。其次,應該檢查這些文檔的評審記錄,看看相關的人員是否參加了該評審,都發現了什么問題,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都有那些。最后,看看所有的發現的問題是否都得到了解決,文檔是否按照解決的方法進行了修訂。
在監控的過程中,默認參與評審的人員技術能力都符合要求,這樣只需要關注評審的過程就可以控制質量了。但是,如果有證據證明,評審的人員或者組成不符合要求,作為監控者應該宣布該文檔的評審無效,需重新進行評審,以解決問題。但是,使用這項權利的時候要小心,而且要充分論證,否則會擾亂項目組的正常次序。
測試的相關文檔是否都按照項目目前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更新,并嚴格遵照執行?
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問題就是沖著這句話來的。我在講課的過程中問過很多人這樣一個問題:不做計劃,直接做事情行不行?至今我還沒有遇到一個說行的。但是,如果計劃和行動不同步,這個和沒有計劃又有什么區別?
項目中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告訴你,我沒有同步計劃是合理的,但是我們的要求一定是必須有計劃,而且必須嚴格遵照執行,這才是降低系統風險的唯一合理方法。
項目先前定義的測試范圍在后續的計劃、方案中是否有遺漏?
在測試初始期我們一直強調測試范圍的必要性,在測試實施階段還需要檢查前期規劃的測試范圍是否在后續的計劃活動中覆蓋完全了,只有計劃中完全的覆蓋了所列的測試范圍,才能保證系統的質量。
項目的測試過程是否按照公司預計的測試過程執行?
在測試實施階段,還需要了解測試人員是否按照公司要求在執行所有的測試活動,但是要在短時間內了解,手段只能是聽測試經理陳述他們的測試過程,再加以判斷。如果公司有SQA人員,工作就相對簡單了,只需要到配置管理庫中找到SQA的檢查報告,這些疑問就一目了然了。
3.測試結項期
在這個階段,主要的測試工作已經進行完畢,最終的發布版本也已經準備出來。測試經理開始書寫最終的測試報告,申請發貨。
作為測試的監控者,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評估軟件產品的質量,依據已有的數據評估測試工作是否做到位,產品是否可以發布。
在這個階段,應該如何進行監控,問些什么問題?
測試中發現的缺陷趨勢曲線是否處于收斂狀態?各個分模塊的缺陷趨勢曲線是否基本一致?
測試完成后,判斷產品是否能夠發貨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缺陷趨勢曲線處于收斂狀態,并且持續一段時間,表示系統處于穩定狀態,滿足發貨條件。
那為什么還要看各個分模塊的曲線是否一致?因為,有的系統比較龐大,有可能某一個局部的缺陷曲線還沒有處于收斂狀態,但是整個系統的缺陷趨勢圖已經把這個信息掩蓋掉了。所以,還需要分別看一下各個模塊的趨勢曲線,確保系統的每一個部分都處于穩定狀態,這樣發貨的風險才能降到最低。
是否有評判產品能否發貨的文字性材料?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