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部分暫且稱為:測試初始期,測試實施期,測試結項期
1.測試初始期
在這個階段,測試工作剛剛啟動或者才開始按照計劃實施測試工作,測試工作的啟動時間點在各個公司可能不同,有可能是:需求調研后期,集成測試期或者系統測試期等。具體在軟件開發的什么階段測試工作開始介入,并沒有一個一定的說法,關鍵要看所在公司的軟件開發活動的成熟度來靈活選擇,但是這點并不影響下面的討論。
作為測試工作的監控者,應該在那些重要環節上加以注意?首先請大家注意這個階段的特征:軟件開發工作已經開始,需求開發工作已經完成或者接近尾聲,以測試人員為主的測試工作正式啟動或者剛開始運行。
在以上的前提下,我們來說一說需要注意的監控點:
測試工作有沒有明確的工作范圍
這是在測試工作中最需要明確的,也是非常多的項目忽略的工作。在做測試工作之前,一定要非常明確準備對那些內容進行測試,預計達到的質量標準是什么,尤其是對那些不進行測試。
我遇到過的很多的測試經理都抱怨說:“我們不可能在前期把這些事情都弄清楚,開發人員都不知道產品將來是什么樣子,我們怎么知道需要測試那些內容?”咋一聽,感覺很有道理,但是情況是否真像大家說的那樣?作為公司,或者項目經理都希望能將項目做好,能生產出一件令用戶滿意的產品,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這也就是我們能夠改變現狀的動力。
首先,原先的那種做法已經多次證明是行不通的,所以只有改變我們的做法才有可能成功,前期先弄明白我們打算做什么并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其次,開發人員實際上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他們打算生產什么樣的產品,而是就一些細節考慮的不夠,或者不周全。作為測試人員,一定要知道如何對一件產品的功能和性能怎么驗證,這實際上在幫助開發人員從使用者的角度上重新的審視一遍需求,也許這時候開發人員也說不清楚,那如果你和開發人員都非常清楚那些是明確的、那些是需要后面再補充的,也已經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被測系統有無明確的性能指標?
對性能要求比較高的系統,需要在前期明確具體指標到底是多少?用何種手段進行確認?用戶是否認可這個指標的描述以及確認的方法。
性能指標一般從需求中對一些敏感的數字的描述中來,如:必須保證能處理30個在線用戶同時操作,主要業務系統響應時間不能大于1.5秒等。
針對這些數據,測試人員一定要細化數據背后的含義,使這些數據變得可驗證。如在規劃這些性能指標的驗證方式時,首先需要明確軟硬件的環境是什么?在此基礎上,還需知道什么叫30個在線用戶同時操作?都操作什么?這個場景應該怎么模擬?只有和這個指標相關的所有驗證方法都可行,而且得到了認可,在后續的測試活動中我們才能相信這條性能指標能夠進行測試。
測試工作有無明確的階段劃分(如單元、集成、系統、驗收等)?各階段是否有明確的交付確認條件?
實際過程中,我們都會將測試工作按照階段進行劃分,上面描述的是一個通常的劃分方式。在做監控工作時,還需要明確一點:這些階段的劃分是不是只有時間點的描述,而沒有各個階段之間可量化、可衡量的交付確認條件?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