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實現設備間的互操作,諸如微軟、EMC、HP和IBM等國際軟硬件巨頭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2006年, EMC先后宣布與Oracle和SAP兩大軟件巨頭合作,通過產品認證、測試等一系列措施,加強軟件領域的無縫集成,提高了易用性。
在EMC、HP和IBM等廠商之前,簽署有一個叫做“CSA”協議,這個協議可以防止各大IT廠商通過簽署這個協議改變在用戶使用不同品牌的產品在發生問題時,在發生問題后被廠商之間互相扯皮的事情發生“踢皮球”的尷尬。他該協議對每個廠商的義務都有詳細的規定。各大廠商在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的時候,均不得以其他品牌無法與自己的產品實現互操作為由,獲得不正當的利益。
為了保證所有品牌的設備都能夠無縫平滑地實現互操作,滿足CSA協議對各方在互操作性上的要求,各大廠商在推出各自的新品牌之前,一般都會與其他廠商進行協調,并將自己的產品送到其他設備提供商處進行測試。如此,設備間的互操作性就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實現硬件設備間、硬件和軟件設備間的互操作性并不遙遠;ゲ僮鹘K將跨越“天塹”,打開設備互連的“通途”。
開源需要互操作
各種開源軟件與各種私有商業軟件在各自相互之間,在各個層次上的互操作性問題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開源軟件在實現互操作性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執行開放標準,解決互操作性,已成為當前軟件產業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二十世紀后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全球一體化和快速增長期,需要有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徑來實現計算資源的整合和信息共享,為此呼喚實施開放標準
而開放標準指的是通過應用編程接口、通信協議以及數據和文件格式,使用公開發布并為公眾認可的技術規范來實現異構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開放標準的全部價值在于它對異構系統靈活性的支持,只有采用開放標準才能建立支持異構系統互聯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資源整合的統一平臺。
所以,解決軟件的互操作性,包括解決開源軟件之間、私有商業軟件之間,以及開源軟件與私有商業軟件之間的互操作性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并已形成當前軟件產業發展中的一股技術潮流。開源軟件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它充分體現開放標準實施的過程;面對應用解決方案,它既適合于建立開源架構(Open Source Stack),也適合于建立混源架構(Mixed Source Stack),且更有利于建立在松耦合條件下面向服務的架構(SOA,這是一種有利于解決異構系統之間在相互通信、交換數據困難時的符合開放標準的架構);以及采用虛擬化技術的共存架構(這是一種擴大互操作性概念的架構);開源軟件的社區協作開發方式,是建立開放標準統一平臺的一種創新模式。
這里要指出的是關于互操作性的概念。所謂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指一個軟件系統與另一個軟件系統互相間具有接收、處理并共享所發送信息的能力。有人認為,兼容性也可以歸納在互操作性的范疇內。
所謂兼容性( Compatibility),指某個系統上運行的應用程序符合另一個系統的接口要求,從而使該應用程序也可在另一個系統上運行,這時對該應用程序符合某個接口的能力稱為兼容性。從上面對互操作性和兼容性概念的表述來看,它們間有共性,也有區別,一般來說互操作性涉及到接口、協議、格式的公開性、一致性,內涵更豐富,具有公平性、主動性、戰略性的特點;而兼容性則具有依附性、被動性、短期性的特點,并可能要承擔“反兼容”的風險。
在虛擬化技術環境中,通常指物理服務器可虛擬成多個虛擬機的應用,操作系統是在虛擬的硬件上運行的,所以在虛擬的環境中可能同時存在幾種不同的操作系統,有人也把“共存”理解為“互操作性”,這是擴大互操作性概念的一種看法;而且服務器虛擬化只是起點,公用計算才是其目的。本文下面要談論的互操作性指的是其廣泛的概念。
談到互操作性,是分層次的例如:不同廠商(不同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標準的互操作;架構的互操作;網絡的互操作;應用軟件的互操作;操作系統的互操作。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