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這個修改之后,輸出結果將是:
f(int): 3
f(double): 3.6
這樣,在B的f()和D的f()之間,重載確實實現了,并且選擇了一個最合適的f()進行調用。
我能夠在構造函數中調用一個虛擬函數嗎?
可以,但是要小心。它可能不象你期望的那樣工作。在構造函數中,虛擬調用機制不起作用,因為繼承類的重載還沒有發生。對象先從基類被創建,“基類先于繼承類(base before derived)”。
看看這個:
#include<string>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B {
public:
B(const string& ss) { cout << "B constructor\n"; f(ss); }
virtual void f(const string&) { cout << "B::f\n";}
};
class D : public B {
public:
D(const string & ss) :B(ss) { cout << "D constructor\n";}
void f(const string& ss) { cout << "D::f\n"; s = ss; }
private:
string s;
};
int main()
{
D d("Hello");
}
程序編譯以后會輸出:
B constructor
B::f
D constructor
注意不是D::f。設想一下,如果出于不同的規則,B::B()可以調用D::f()的話,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因為構造函數D::D()還沒有運行,D::f()將會試圖將一個還沒有初始化的字符串s賦予它的參數。結果很可能是導致立即崩潰。
析構函數在“繼承類先于基類”的機制下運行,因此虛擬機制的行為和構造函數一樣:只有本地定義(local definitions)被使用——不會調用虛擬函數,以免觸及對象中的(現在已經被銷毀的)繼承類的部分。
更多的細節,參見《C++語言的設計和演變》13.2.4.2和《C++程序設計語言》15.4.3。
有人暗示,這只是一條實現時的人為制造的規則。不是這樣的。事實上,要實現這種不安全的方法倒是非常容易的:在構造函數中直接調用虛擬函數,就象調用其它函數一樣。但是,這樣就意味著,任何虛擬函數都無法編寫了,因為它們需要依靠基類的固定的創建(invariants established by base classes)。這將會導致一片混亂。
有沒有“指定位置刪除”(placement delete)?
沒有,不過如果你需要的話,可以自己寫一個。
看看這個指定位置創建(placement new),它將對象放進了一系列Arena中;
class Arena {
public:
void* allocate(size_t);
void deallocate(void*);
// ...
};
void* operator new(size_t sz, Arena& a)
{
return a.allocate(sz);
}
Arena a1(some arguments);
Arena a2(some arguments);
這樣實現了之后,我們就可以這么寫:
X* p1 = new(a1) X;
Y* p2 = new(a1) Y;
Z* p3 = new(a2) Z;
// ...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