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質量標準
質量作為產品或服務的一種特性,總是與某個實體聯系在一起,沒有普遍適用的高質量標準。在ISO的標準中,質量被定義為“反映實體滿足實際和隱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總和”。對于計算機信息系統來說,質量的好壞主要應由使用者來確定,對一些用戶來說是高質量的系統,對另一些用戶則可能完全不能接受。
----為便于開展工作,制定一個標準十分必要,這個標準必須在投資規模、系統目標、技術手段、系統功能等關系綜合協調的基礎上制定。在投資規模允許的情況下,采用的技術手段不應影響目標的實現,且不應降低性能;為實現目標不能以犧牲性能為代價,等等。因此,只有通過確立一個恰當的標準才能實現目標、方法、性能的綜合平衡,以便使系統達到一個最佳效果。如果建設單位在系統開發時沒有確立標準,那么,“第三方”應該幫助建設單位建立其目標系統功能和性能應該達到且能夠達到的質量標準。由于沒有標準而造成甲乙雙方糾纏不清的例子不勝枚舉。
建立質量保證機制
---對于一個產品的制造者來說,要使產品達到比較高的質量,首先要建立一個質量標準,其次是要建立一套能使這一標準得以達到并加以保持的機制。在工廠的生產過程中,這種機制就是人們所說的質量控制。工廠的質量控制部門與制造部門一起保證產品達到所期望的質量水平。質量控制包括的內容比對最終產品進行檢驗要廣泛得多。它從原料檢驗開始,貫穿整個生產流程。
----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產品的制造一樣,需要進行質量控制,“第三方”在開發過程中也需要對承建方的開發人員提出各階段應達到的一定質量水平的質量要求,并且建立起一套機制,來保證維持這一質量水平。如果按照一些人的認識,信息系統是手工藝品,是一種精神產品,不能以某一個標準來衡量,那么,在這些人所在的地方,對開發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就很難進行。實際上,個人的技術能力只是反映在能否找到更好的辦法來完成工作,但最終成果還是可以按照某個標準來衡量和評估的。質量保證工作是把信息系統開發由“藝術”變成工程的重要的一步。
注重系統方案評審
---由于信息系統開發的技術含量高,要進行質量管理,承建方完成的工作到底合格與否,必須有一個結論。因此,對承建方的工作進行評審是必不可少的。
----評審的主要目的就是確定使用者的要求是否得到了充分滿足,但對使用者提出的要求也要全面分析,不能全盤接受,要看這些要求與總體目標及其他使用者的要求是否有矛盾。對監理來說,應保證系統建設單位總體開發目標的實現。
----保證系統質量的重要一環是在系統進入實際開發之前,先對系統進行方案評審。評審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 目標系統能否滿足具體使用者及建設單位決策層的要求。決策層的目標優先,操作者的要求其次。這兩者之間常常是有矛盾的,對于監理來說,了解矛盾所在非常重要。任何局部的要求都應在滿足總體目標的前提下相互協調。
----(2) 系統開發所采用的是不是標準化的方法。所謂標準化的方法,就是已成功證明有效的原則、程序、標準等。質量管理中要檢查開發人員在完成工作時是否采用了這些方法。
----(3) 開發人員對軟硬件資源是否進行了優化使用。優化涉及到系統設計,如采用合適的系統平臺和編程工具,以及對軟硬件資源的最佳利用等。
----監理人員要與建設單位和承建單位共同完成這些工作。但監理人員不承擔設計責任,他們只是提出參考意見,最后的決定仍要由建設單位領導做出。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