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的經驗表明,那些錯誤的、失敗的或災難性的項目讓投資者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這些項目中的大部分都起源于含混的需求。多數持有某種信仰的人或理想主義者會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完全確定的東西;當他們籌建一個項目的時候,就把項目要求看成了確實存在的標準,F在,我們接下來他們提出的項目,那么,這一項目要求就成為了我們獲得的需求陳述;不幸的是,這一需求陳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含混的。
雖然我們在很多時候祈禱上蒼的保佑,但在具體實踐和委托別人做事的時候,我們總會希望所用的方法是科學的。于是,對于那個存在于理想主義者心中(或者是天堂)的需求陳述,也最好遵守一些科學的準則。
這里我們就要說明,需求探索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可以逐步測量的過程。而我們的假設就是,我們的所有相關人員當中,的確相信存在著某種明確的需求,并且大家愿意一起來找到它們。
需求探索過程就象是“歷險”。為了避免含混性,我們要隨時提醒自己:
我們不喜歡含混性的原因是含混性需要成本;我們認為含混性發現得越早越好,是因為越早發現成本越低。
時刻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在需求過程中的含混性,反省自己被這種含混性所帶來的困擾。如果你發現產品并不完全如你所想,你可以問問自己:“是什么需求讓我們制造了這樣垃圾的產品?”
在需求工作中,會有若干種含混性產生,主要表現為:1)觀察錯誤和回憶錯誤,因為我們每個人的觀察能力和關注點都會有所差異,因此,任意兩個人都不一定會看到完全一致的東西(觀察錯誤),或者完全一致地記住他們所看見的東西(回憶錯誤)。2)理解錯誤。3)問題描述的含混性。
其中觀察、回憶和理解錯誤,都與觀察者自己有關;而問題描述的含混性,則與表述者有關。這就牽涉到我們前面說過的符號系統。
找出含混性來源的辦法推薦如下:
對參與者進行需求文檔某些部分的解釋進行提問,并把相近結果歸成一類。
通過詢問每一類中的人們的想法來分析對每一類的理解。
同一類內部的差異來自于觀察錯誤和回憶錯誤。
為了辨識各類之間的差別,可以請參與者回憶那個他們認為的被問的問題,當然不能給他們再看一遍。這個種方法能夠找出解釋錯誤。
通過對觀察、回憶、解釋錯誤的分析,找出問題描述中易犯上述錯誤的地方,修改它,或者做一些詳細的注記。
善用工具來降低需求中的含混性
人往往如此;當你了解、學會、掌握、熟練了一種工具之后,就很難接受別的類似工具;而對于那些本質上并不類似的工具,人們也會自然地產生排斥心理。我們知道,每一種工具都有它的針對性和局限性。那么,為了很好地完成需求開發,我們一樣需要有專門的工具和技術;針對于需求分析中的某些關鍵點,我們還需要對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很多的項目管理的工具、方法以及軟件,是否只要使用好它們我們就能一路順風了呢?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