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混性的形式和來源
無論什么時候,如果人們僅僅使用那些忽略了人性因素的自動化工具,就絕不可能完美地描述需求。而且,含混性隨之而來,看起來整整齊齊的需求規格說明書可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解釋。
我們認為,含混性有多種形式,比如:
(1)表意不全。也就是說,這種需求陳述缺少很多必要的產品性質描述。例如,對于某種方案的使用方法、耐用性、成本,對這種產品的大小、形狀、重量、壽命,以及對于這種東西可能應該包含的功能、所處的物理環境、文化氛圍等等都是需求陳述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2)表意不清。用詞含糊是含混性的重要來源。尤其要注意一些模糊概念的詞匯運用,比如說,大、小、多、少、非常、很,等詞匯都非常難以度量。
(3)理解者自以為是。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擁有他們對某些認識上的成見,而視那些不同看法為偏激或是鉆牛角尖。人性的弱點讓他們自以為是地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見,從而把自己的偏見當成了共識,最終陷入真正的誤解。
需求中的含混性,在有經驗的開發人員眼里,無疑就是開發過程中需求不斷擴展、進度不斷延期、質量不斷下降、可控性不斷落空的罪魁禍首。
《軟件工程經濟學》的作者Barry W. Beohm同志通過對63個軟件開發項目的研究,得出了下面的表格,不妨一讀,右邊的是表格對應的柱狀圖,不妨一看。 發現錯誤的階段 成本倍數
為了修正一個錯誤,所要付出的成本
盡管上面的表格已經能夠生動地說明:對于任何一個錯誤,如果能夠在需求階段發現它,那將是多么地節約成本!但是,專家說了,這些數字還是很保守的,因為Beohm同志研究的項目都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這些數據中還沒有包括至少1/3的沒有完成的項目,而這些夭折的項目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歸功于”需求分析。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