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定義我們測試的層次:單元、集成,系統,驗收,以及是否需要開始自動化測試,進行產品的性能測試。進行這些層次的測試,我們需要招聘什么樣的人才,需要哪些部門配合。
第三:要定義我們測試的類型:功能、界面、性能、強度、容量、配置、安裝等
測試策略:
測試工具的選用:工具的種類,工具能做的工作和不能做的工作。
測試類型:靜態分析,功能測試,用戶界面測試,性能測試,負載測試,強度測試,容量測試,配置測試,安裝測試。
性能測試:響應時間,并發性,吞吐量,處理精度。
強度測試:資源少的情況下可能發生的錯誤,低內存,磁盤空間。
共享資源競爭的情況下可能發生的錯誤:系統資源,數據庫加鎖,網絡帶寬。
如果我們要做CMM評審,我們還要了解CMM對于測試的要求。RUP把需求,設計,編碼,測試并行了,僅僅是測試在編碼之后進行,測試計劃和設計與開發同步。
測試用例是否覆蓋了需求:
需求〉測試需求〉測試用例
軟件測試的目的:
基于不同的立場,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測試目的。從用戶角度出發,暴露軟件中存在的錯誤和缺陷,以考慮是否可接受該產品。
從軟件開發者的角度出發,表明軟件產品中不存在錯誤的過程,驗證該軟件已實現了用戶的要求,確立人們對軟件質量的信心。
測試的目的:
以最少的時間和人力:系統地找出軟件中潛在地各種缺陷和錯誤。
測試地附帶收獲是:能夠證明軟件的功能和性能與需求說明相復合。
軟件測試地原則:盡早的和不斷地進行軟件測試。
測試中應注意地現象:排除測試的隨意性。
妥善保存測試計劃,測試用例,出錯統計和最終分析報告,為維護提供方便。
軟件測試的對象:
軟件測試不等于程序測試,軟件測試應貫串于軟件定義和開發地整個期間。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以及程序編碼等各階段所得到的文檔,包括需求規格說明,概要設計規格說明,詳細設計規格說明以及源程序,都應成為軟件測試的對象。
為把握軟件開發各個環節地正確性,需要進行各種確認和驗證。
確認:是一系列的活動和過程,目的是想證實在一個給定的外部環境中軟件的邏輯正確性。
驗證:試圖證明在軟件生存期各個階段,以及階段間的邏輯協調性,完備性和正確性。
軟件配置:
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設計規格說明書,源代碼等。
測試配置:
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程序等。
測試工具:
測試數據自動生成程序,靜態分析程序,動態分析程序,測試結果分析程序,以及驅動測試的測試數據庫等等。
測試和軟件開發各階段的關系:
軟件開發過程是一個自頂向下逐步細化的過程,軟件計劃階段定義軟件作用域。
軟件需求分析建立軟件信息域,功能和性能需求、約束。軟件設計,把設計用某種程序語言轉換成程序代碼。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