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之“個人效率”與“組織效率” 軟件測試工具
關鍵字:個人效率 組織效率
“精細產品/穩定質量”并不是來自于員工對于組織高度負責的精神、而是來自于員工高度專業化/職業化的“職業能力”。
“效率”對于現代企業組織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現代企業組織的“效率”究竟來自哪里?卻會因認識與理解的不同,而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
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個管理常識是:“效率”究竟是什么?----實際上,早期企業組織管理的“效率觀”,是個僅僅局限于財務角度的、投資回報計算的狹隘概念,它是在同時/同質/同量環境下的投入產出之比,因此,它是一個或一組可對比的/可衡量的/可計算的科學嚴謹的財務“數字”。但是,現代企業組織的“效率”概念,其內涵則要豐富得多,它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財務數字計算,而是進入到了廣闊而豐富的外部顧客競爭層面;在今天市場競爭充分、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的狀況下,傳統企業投入產出式的效率,往往意味著在生產積壓庫存產品,所以,現代企業管理以“現代績效”替代了“傳統效率”,即:傳統的/面向組織內部的/降低成本的效率競爭,讓位于現代的/面向組織外部的/爭奪顧客的績效競爭。
“效率”之所以會成為現代企業組織管理永恒的主題,是因為公開/公平/公正的現代競爭市場的出現,更準確的說,是充分理性的市場競爭,逐漸的消除了資源、壟斷、權利等等非市場化的競爭,從而使得“效率競爭”從暗處漸漸的凸現出來----如果一個權利或一項壟斷,可以帶來百分之百的暴利,企業將不會再煞費苦心、費力勞神的為所謂的效率而工作,效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權利帶來壟斷,而壟斷總是沒有效率。因此,是公平競爭帶來了效率競爭,實際上,西方企業組織管理常常出現的譬如裁減人人員、流動淘汰、結構創新等等管理現象,其本質正是因為外部市場競爭而帶來的組織內部競爭,而組織內部競爭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企業效率。
事實上,在東、西方各自流傳著兩個不同的寓言故事,會讓我們看到雙方對于管理和效率的基本認知,存在著多么巨大的差異。
在西方,流傳甚廣的一個經濟學寓言故事《我,鉛筆》中,“我,鉛筆,是種種奇跡的復雜的結合:樹/鋅/銅/石墨等等。成千上萬的人卷入了生產鉛筆的過程中,然而,沒有一個是因為自己想要一支鉛筆而去干自己的活兒的。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講著不同的語言,甚至可能彼此憎惡,然而,所有這些差異,并沒有妨礙他們合作生產一支鉛筆”。在這個經典的經濟學寓言故事中,隱寓著西方人對于管理的基本認知:你不必知道你在為什么而工作,因為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暗中調節,每一個人“利己性”的努力工作,那么“利他性”的結果就會出現;你也不必天真而執著的契而不舍,因為如果沒有分工與協作,你個人無論如何的積極奉獻式的工作,都無法生產出一只鉛筆來。
然而,在中國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卻表達了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認識——古時有位年愈古稀、面山而居的“愚公”,因感到門前為大山堵塞,于是決定舉家挖掉大山。人稱“智叟”的老人嘲笑其愚蠢:憑你殘年余力以及孤兒孺子,盡畢生之力也不能動山的毫毛。愚公嘆道:你的智能還不如孀妻弱子,我死之后還有兒子,兒子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代代開鑿,何愁不被我的子孫鏟平——在這個經典的中國寓言故事里,理性有加的“智慧(智叟)”,成為了受到嘲諷的小聰明;而不可理喻的“愚蠢(愚公)”,卻受到了大加贊賞,顯然,這個寓言所隱喻的,是中國人認為實現目標的方法與途徑,是來自于契而不舍的精神動力、而不是什么理性科學的分工協作。
顯然,這是對于實現組織“目標/效率”途徑截然不同的管理認識——“利己/分工”正是西方企業管理效率的原始性來源;而“利他/奉獻”正是中國傳統組織效率的根本性來源。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