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質量管理如何去量化要求?怎么設定一個合理的質量目標?質量目標如何被分解?質量目標如何隨著項目實施過程推進而被修正?這些都是困擾項目質量管理的老大難問題。本文嘗試從缺陷分布模型的角度去提供一種思考維度。
關鍵詞:質量管理,量化,質量目標,質量預測。
項目量化管理與量化質量目標
CMU SEI的CMMI模型中,把一個軟件企業的軟件能力成熟度分成五個等級。分別為初始級,可重復級,已定義級,已管理級和優化級。各成熟度等級的特征如下:
初始級—軟件過程是無序,無章可循的,軟件項目的成功依賴項目組中的關鍵成員的個人能力,項目的成功是偶然和不可預見的。
可重復級—項目已經定義了最基本的項目管理過程,對項目的進度,成本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作用,對同類型的項目,一些成功的經驗是可以被復用和優化到新的項目過程中去的。
已定義級—軟件項目管理過程已經上升為組織級別的標準過程規范。組織的項目過程采用或裁剪自組織標準過程。
已管理級—軟件過程表現逐步穩定,軟件過程和產品質量都能有量化的衡量準則,可以量化控制和預測過程和產品質量。
優化級—在已管理級的基礎上,通過對過程革新,來不斷的優化過程,從而達到持續改進。
那么,對于達到或者將要達到已管理級的這些公司,如何利用這些過程數據來控制和預測產品質量呢?基于規模數據和缺陷數據是很多公司比較早收集的,而且相關過程也是比較早達到穩定的,我們可以先從缺陷數據開始入手,建立初步的質量目標分解和質量預測體系。
構建缺陷分布模型和項目缺陷密度性能基線
對于達到成熟度等級四級的公司來說,基于這個成熟度等級的項目一般來說項目管理、評審、測試等子過程的過程性能比較穩定,因此也有條件生成該過程的過程性能基線。通俗的講,我們可以把一個公司某個過程的過程性能基線看作是該公司該過程的基準值。如,測試缺陷密度性能基線為[25±2] 個/千行,那么類似的項目的缺陷表現就可以參照這個數據了。
對于構建本模型,我們需要一個缺陷分布模型和一個缺陷密度性能基線數據。假設A公司X類項目的缺陷分布模型如下:
缺陷發現階段缺陷比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