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不當測試的經濟學影響[2] 軟件測試
(3) 缺乏一種精確的辦法以判定產品軟件產品的質量等級:合格、不合格、優良、優秀。
軟件行業里一個棘手的問題是決定測試何時可以結束、決定測試是否已經足夠了。這需要對軟件質量的確定性作出更精確的定義。由于對“足夠”的定義存在分歧,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了。一些數學方法有望在這一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商業軟件開發者一般使用下述方法來判定軟件元素是否足夠完善:
◆ 足夠百分比的測試用例成功通過測試;
◆ 需執行代碼覆蓋測試;
◆ 軟件缺陷被劃分成不同類別,從而能分析每個類別里軟件缺陷的數目和缺陷的發展趨勢。
◆ 完成Beta測試后,允許產品上線運行。軟件開發者可以分析上線運行的問題的嚴重性和發展趨勢。
◆ 在給定的時間段,如果軟件缺陷數目穩定并低于約定的“閥值”,則認為該軟件已經足夠完善了。
(4) 缺乏可行的性能和質量度量標準
開發性能測試程序同樣耗資巨大。硬件廠商測試時通常會選擇流行的軟件環境或大型軟件系統。對于軟件廠商來說,反之亦然。這樣,小而新或不夠流行的軟件被軟件廠商或硬件廠商選擇做性能測試的機會就較少。
1.2 不當測試的后果
大家知道,如果測試的方法、工具不科學、不合理,那么測試的結果就不可信,從而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如把合格的產品判為不合格,或者把不合格的產品判定為合格。軟件測試也一樣。不當測試的后果包括四個方面:
◆ 由于質量差導致軟件某項或全部功能/性能失敗;
◆ 增加了軟件開發成本;
◆ 使軟件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滯后;
◆ 增加了市場交易成本。
1.2.1 軟件失敗
美國商業部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表明,近幾年來,美國航空業飽受軟件缺陷的影響,損失達數十億美圓(見表1)。最著名的事件是美國火星探測器失蹤歸因于度量衡的不統一。軟件缺陷還使軟件制造商蒙受信譽和經濟損失。最近,歸咎于軟件測試不充分的法律訴訟也在增加。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