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簡單的內容替換問題。一方面,原本的“奧運會內容”將無法順利完成招商,而新內容的倉促上場,也很難留出充足的招商時間。另一方面,國內娛樂產業尚未完全復工,新內容輸出的持續性將受到影響,因奧運會取消而出現的連鎖反應很可能影響到內容平臺短期的變現能力。
更重要的是,國內內容創作市場已經做好借勢奧運會做內容營銷的準備。
當下,國內各大視頻平臺及整個泛娛樂市場,女性受眾群相對更多,布局體育綜藝,將直接吸引以男性為核心的增量群體。
尤其是近兩年,從《超新星全運會》到《這!就是灌籃》,體育相關內容越來越多,孫楊、傅園慧、張繼科等體育明星頻頻出現在綜藝項目中,國內用戶觀看體育內容的習慣逐漸被培養起來。
隨著東京奧運會的開辦,“體育大年”將聚合大規模的觀眾注意力,而流量的集中點也是營銷的必爭之地。與奧運、體育相關的影視綜項目布局即是為了在巨型流量場域中分一杯羹。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頭部視頻平臺及創作團隊中,不少都將創作視角落在體育相關內容的布局上。尤其是新綜藝項目中,《我們是冠軍》《挑戰吧!奧林匹克》《中國冠軍》《VS冠軍》等都是直接與奧運相關的綜藝內容。
這些項目的運營邏輯在于,通過對奧運會這個巨型、持續性熱點的消化,吸引流量,借勢奧運掀起的熱潮抬高招商的籌碼,完成變現。而現在,東京奧運會延期,相關項目的錄制周期、嘉賓檔期都將隨之被打亂,甚至影響最終項目的落地。
原本,各大平臺在“體育大年”布局體育內容是“趁熱打鐵”,而今卻占用了時間和資源,體育內容的播出時機不再,新內容的產出空間也被壓縮。再加上國內企業在體育營銷的預算減半,品牌方從自身能力到心理上,對體育營銷的影響力正在產生懷疑和不確定,招商難度也將隨之加大。
國內影視綜市場的腳步被打亂的同時,二次元也將錯失一個借勢體育的好時機。
原文轉自:https://news.pedaily.cn/202003/4532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