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
  • 中國計算機技術會超越美國?

    發表于:2012-09-04來源:南方周末作者:James A.Landay點擊數: 標簽:軟件測試
    《紐約時報》上一篇Barboza和Markoff寫的文章《以數量取勝:中國力求領先高科技》,可能會讓你相信這基本會成為必然:中國的計算機技術會超越美國。這篇危言聳聽的文章真是讓我越讀越佩服。

      《紐約時報》上一篇Barboza和Markoff寫的文章《以數量取勝:中國力求領先高科技》,可能會讓你相信這基本會成為必然:中國的計算機技術會超越美國。這篇危言聳聽的文章真是讓我越讀越佩服。它沿襲了一種報道中國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我 2009年移居中國的時候就開始了,并且我發現近兩年出現得更加頻繁。幸好這兩年我對中國經濟的崛起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曾以為像CNN那樣的媒體才會寫出這么粗陋的文章,沒想到長于報道中國的Barboza,以及長于報道計算機科學的Markoff,這些老練的記者原來也會這樣。

      以我個人觀點,中國計算機科學領域潛力驚人——這也是我攜家帶口到中國來的眾多原因之一。但是同時,中國要想在計算機科學上最終崛起,還要突破很多重要的屏障。這些屏障并不會自行消失,而要突破它們,僅是教育系統和政府制度的改革就會頗費功夫,更別說還有某些千年的文化陋習了。也就是說,我認為中國的計算機技術在短期內不會超越美國。若真要超越,一些重大變化必須要先發生。

      崛起觀的問題在哪里

      我想,中國在迅速崛起,這是毫無疑問的。無論是中國的經濟、基礎設施(如港口、高速公路、貨運鐵路、高速鐵路,還是教育、科技,都是如此。親見這一過程讓人興奮。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你能感受到一種驚人的能量(甚至比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因特網熱潮時在硅谷所感受到的還要多)。計算機科學領域也不例外。就像《紐約時報》文章里說的,中國在過去的20年里大踏步地前進。

      但關鍵問題是:

      1.和美國以及西方比,當今中國計算機科學水平如何?

      2.中國的未來趨勢如何?

      在這兩個問題上,我覺得《紐約時報》給讀者留下的印象都不盡人意。我們分別來看:

      當今中國計算機科學水平如何?

      在美國,計算機科學學術圈是許多商業上重大發展的基石(比如,因特網、瀏覽器、無線信號壓縮、云計算、語音識別、網頁索引和搜索、基于手勢和觸摸的用戶界面、基于位置的計算,等等)。

      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在學術上也有很大的發展,比如大學擴招了,比如以前大學主要給國企開發些軟件,而現在也開始嘗試尖端的計算機科學研究和教育了。事實上,過去五年里,中國計算機科學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里程碑式的進展。這包括政府對學術的支持,也包括中國在頂級學術期刊和會議上開始發表的論文。

      中國一切皆大

      5到10年前,在頂級計算機學術會議上,你幾乎看不到除了微軟亞洲研究院以外的中國研究人員寫的論文。微軟亞洲研究院還是一群在美國學習工作過的大陸研究員和臺灣研究員在1998年建立的。而如今,有很多中國研究員都在頂級會議上發表過文章了。但是,也要看到,對比中國計算機科學方向大量的大學和研究員數目,這個文章數目還是很小的。據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中國最大的本科專業。我聽到的一些估計稱全中國有1000多個計算機系,其中有1000000 多個專業方向。這真的很多!政府一定在計算機領域投了巨資。

      超級計算并不那么超級?

      在這樣的投資之下,中國計算機科學過去5到10年的重大成就之一在超級計算機方向上。超級計算機是很大很快速的計算機,常用來計算天氣模型和軍事武器模擬等。一些年前,中國曾一度暫時擁有世界上最快的機器:天河-1A。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是個令人垂涎的稱號,而坐在這頭把交椅上的,曾經一度不是美國的計算機就是日本的。其實這個寶座上的計算機也總在不斷變更,因為總有更快的計算機造出來。

      雖說坐上這個頭把交椅曾是中國的重大成就,但在我認識的一些一流計算機院系里的人,幾乎沒有人把中國征戰超級計算當成大事兒的。為何如此呢?我覺得是因為這些一流計算機科學家認為,雖然超級計算機對解決某些特定問題是有用的,但是這都是過去的技術了。只要簡單地改良底層的硬件處理器,性能就會不斷提升(事實上,如今大部分超級計算機都使用標準的桌面處理器,而不再使用過去的特制處理器了)。

      超級計算方面的重大創新集中在編程模型,網絡互聯,以及最近的散熱降溫與能耗方面。但是,人們似乎在云計算集群方面看到了更重要的創新發展。云計算集群簡單說就是把千萬個商品處理器放到統一規格的機架上,用傳統網絡連起來,形成世界各地的許多數據中心。這技術成就了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和世界上很多互聯網計算巨頭。他們把計算能力以便宜的價格轉賣給各個小網站或者需要云計算的移動手機應用。這種架構所支持的應用,遠比超級計算機要更廣泛。無論在工業界還是在計算機科學學術界,云計算都是熱門話題,并且美國的計算機科學家在這一領域的工作顯然遙遙領先。

      學術出版

      在我自己的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和人機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子領域里,中國仍然剛剛起步。1991年Ubicomp會議開辦以來的這20年,中國幾乎就沒有文章出現(比如說2010年 Ubicomp就一篇也沒有)。2011年我和我在清華的學術同仁們共同在北京組織舉辦了Ubicomp會議。有300篇文章提交上來,只有50篇被接收(17%的錄取率,競爭很激烈)。雖然今年我看到了38篇中國提交的文章(去年只有10篇),但只有3篇主要作者是中國人的文章被錄取了(并且都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很多美國大學一所大學錄取的論文數就不少于中國一個國家的(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學有7篇,華盛頓大學有4篇)。

      其他頂級會議也有類似的趨勢:中國5到10年前幾乎沒有代表參加,但現在也有少量文章了(比如在最近幾年網絡系統的頂級會SIGCOMM,NSDI 和SOSP上每年有1-3篇——這些會議每次接收30篇左右的論文)。同樣地,大部分文章都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而不是中國的頂級大學。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代表的確開始在主要計算機會議上出現了,但是中國的研究者在這個舞臺上并不比很多小國(如法國)更有影響力。但考慮到中國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大量院校和研究人員,就有這么一個有趣的問題:中國是會維持這幾年來的勢頭繼續急速直線上升呢,還是中國在計算機領域影響的增長勢頭會開始有所放緩呢?

      創造力、創新和“設計思維”近三五年可謂是被美國的商界傳媒用爛了,尤其在史蒂夫·喬布斯去世之后的最近幾個月里。在計算機科學的學術界和工業界,創新同樣是很重要的話題。我們都想“改變世界”,并且相信要“改變世界”就要有創新能力,但是創新能力和對世界的改變都不易量化測量。在頂級會議的文章數量以及專利數量并不是對世界改變的測量標準,但是人們(也包括我在內)有時還是會退回到這些數字上,因為數個數總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_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北美法律_国产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_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 <ruby id="5koa6"></ruby>
    <ruby id="5koa6"><option id="5koa6"><thead id="5koa6"></thead></option></ruby>

    <progress id="5koa6"></progress>

  • <strong id="5koa6"></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