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測試工作中最需要明確的,也是非常多的項目忽略的工作。在做測試工作之前,一定要非常明確準備對那些內容進行測試,預計達到的質量標準是什么,尤其是對那些不進行測試。
我遇到過的很多的測試經理都抱怨說:“我們不可能在前期把這些事情都弄清楚,開發人員都不知道產品將來是什么樣子,我們怎么知道需要測試那些內容?”咋一聽,感覺很有道理,但是情況是否真像大家說的那樣?作為公司,或者項目經理都希望能將項目做好,能生產出一件令用戶滿意的產品,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這也就是我們能夠改變現狀的動力。
首先,原先的那種做法已經多次證明是行不通的,所以只有改變我們的做法才有可能成功,前期先弄明白我們打算做什么并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其次,開發人員實際上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他們打算生產什么樣的產品,而是就一些細節考慮的不夠,或者不周全。作為測試人員,一定要知道如何對一件產品的功能和性能怎么驗證,這實際上在幫助開發人員從使用者的角度上重新的審視一遍需求,也許這時候開發人員也說不清楚,那如果你和開發人員都非常清楚那些是明確的、那些是需要后面再補充的,也已經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被測系統有無明確的性能指標?
對性能要求比較高的系統,需要在前期明確具體指標到底是多少?用何種手段進行確認?用戶是否認可這個指標的描述以及確認的方法。
性能指標一般從需求中對一些敏感的數字的描述中來,如:必須保證能處理30個在線用戶同時操作,主要業務系統響應時間不能大于1.5秒等。
針對這些數據,測試人員一定要細化數據背后的含義,使這些數據變得可驗證。如在規劃這些性能指標的驗證方式時,首先需要明確軟硬件的環境是什么?在此基礎上,還需知道什么叫30個在線用戶同時操作?都操作什么?這個場景應該怎么模擬?只有和這個指標相關的所有驗證方法都可行,而且得到了認可,在后續的測試活動中我們才能相信這條性能指標能夠進行測試。
測試工作有無明確的階段劃分(如單元、集成、系統、驗收等)?各階段是否有明確的交付確認條件?
實際過程中,我們都會將測試工作按照階段進行劃分,上面描述的是一個通常的劃分方式。在做監控工作時,還需要明確一點:這些階段的劃分是不是只有時間點的描述,而沒有各個階段之間可量化、可衡量的交付確認條件?
如果只有時間點的劃分,那我已經可以斷定,這個項目勢必會延期,原因是在整個生產活動過程中沒有明確的階段點交付的檢驗標準,問題肯定會沿著整個開發過程逐步的傳遞下去,終歸會在某一點爆發,最不幸的爆發點是在客戶處。
如果想盡量的避免上述的風險,就需要在開發過程中明確各個階段點之間的交付、確認條件。而且這些條件必須可量化、可衡量,決不能是含糊的,不易操作的,否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會將大量的問題推入下一個階段。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