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效率不等于速度,效率=速度+質量+進度。
經過上次和大家的討論,我歸納我們的測試效率和以下幾點有關:
對業務組測試人員效率的度量因素如下:
1. Bug總數,包含數量,等級,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肯定是bug數越多這位測試人員的效率越高,在統計bug數的時候,可以根據bug等級×相應的基數來計算bug總數。比如,bug數=V級×1.5+IV級×1.3+III級+II級×0.7+I級×0.5。
2. 有效Bug所占的比例,即使我們報上去很多bug,但有效的卻不多,也不能說明我們效率高,反而,無效的bug會浪費開發和測試相關人員很多時間處理,降低了我們的效率。
3. 發布后的線上故障,現階段測試相關的故障主要都是因為測試遺漏,有遺漏就說明我們的測試還是效率不高,可以改進。
4. Bug發現的時間點,bug曲線的收斂性,理想的效率高的模式應該是前多后少,慢慢收斂的,如果前期bug非常少,后期卻發現大量bug,那我們的前期效率就有問題。
5. TC評審或review時考察TC的數量,速度,質量,顆粒度,對功能點的覆蓋,是否有遺漏等等,參加評審人員提出的修改建議,給出打分,評價測試人員TC準備的效率,同時,提出較多修改意見的評審人員的效率也是比較高的。
6. TC評審通過,執行完之后,需要考察執行的速度和質量準確率,同樣的用例,有人2天就執行完了,有人卻要3天,說明速度不佳;一個case,測試的時候OK,后期卻發現其實應該是NG,說明執行不認真,或者理解有問題,這些都是低下的效率,尤其是為了趕進度填寫假的結果,嚴重違背我們誠信的基本價值觀。
7. 測試人員造成的二次預發布,將對很多人和整體造成影響,也要計入測試人員的效率中。
對技術組(性能自動化和環境)測試人員效率的度量因素如下:
1. 自動化測試的引入和使用是否合理,不是每個項目都適合做自動化的,自動化并不能保證效率的提高,用5個小時開發的自動化腳本來替代3個小時的手工測試并不合算,自動化測試需要評審,按照項目的大小不同,必要的情況下才引入自動化測試;
2. 自動化測試,特別是性能測試結束之后,我們要分析部分測試結果,測試結果的分析水平,也可以作為衡量測試效率的一個指標。
對測試項目負責人的效率的度量因素如下:
1. 測試是否提早介入項目,例如FRD階段就介入,越早介入,越有利于測試,使測試人員更加熟悉整個項目,使問題早暴露,提高整體效率。
2. 開發提交測試的時候,標準是否合理,把關是否嚴格,如果開發的質量不行,堅決要退回,不然會影響我們測試的效率和進度。
3. 測試計劃階段,評價測試計劃的合理性,包括任務細化,細化的程度是否合理,任務順序,資源安排,任務分配合理,風險預估等等
4. 項目結束后,評價項目進行階段中負責人的跟進情況,特殊情況處理,風險觸發之后的處理,資源協調,信息收集,共享,溝通,配合等等
需要做到以上,我們必須用量化的方法得到很多數據才能度量我們的測試效率,我期望的效果是測試部門內部成員的工作業績數據化,例如,每天給每個測試工程師分配的任務非常具體,測試負責人隨時關注他們的進展情況,完成的百分比,并不斷督促他們,每天報告總體狀態和緊急情況。并且,把每個人每天或每周的工作成果(發現bug的數量和工作的質量,效率)數據化,通過郵件的形式發給組內的成員,讓大家有個比較。大家都有自尊心,看到自己落后,后面就主動加油趕工,形成一種良好的測試氛圍。每周周例會的時候,對表現突出的給予表揚,對每次都比較差的下屬,單獨談心,問問具體原因,改進他們的效率,多給他們一些幫助,這樣有利于你們的小組的整體進步。
測試效率作為新的KPI,將在09年慢慢落實,上面很多的數據現在還沒有具體量化,我們會通過技術委員會或者架構組SQA幫我們取得相關量化的數據,慢慢充實改進我們的測試效率度量方法,大家先看一下上面的內容,可能有遺漏,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或建議,請隨時盡早提出給我。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