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功能測試
1測試環境搭建時編譯拋出錯誤,快速判斷是否系代碼問題
2測試中拋出500錯誤(或log文件中error),快速判斷系代碼or數據or外部接口問題
3自動化測試腳本是否細化驗證點為所有可驗證內容(頁面所有內容顯示區域、數據庫、搜索引擎、cache、本地cookies等)? 檢查細化,但維護量非常大
4(高優先級) 測試數據準備工具(數據庫、搜索引擎、cache等持久化或臨時數據)
5個人pc機本地測試環境差異(操作系統狀態、完整性,瀏覽器版本、完整性),引起問題的原因是軟件的添加/卸載,瀏覽器插件安裝/刪除,補丁程序,系統設置與瀏覽器設置等等
6 數據準備 如:不同類型賬號生成,像生成10中供新單賬號, 10個中供服務中賬號等等,批量生成而不需要手工完成,否則效率慢了。
7 搜索引擎支持多個站點,每個站點又有不同的數據應用,se.conf存在眾多的配置項、分詞器,測試的矩陣非常龐大,如何保證盡少資源獲取最好測試效果
8 抽樣檢查分詞器的功能有遺漏,但分詞器算法和外部已有的分詞器算法不同,如何提高分詞效果核對效率
10 海量數據查詢結果正確性驗證
(二) 性能測試
1 生產環境硬件模擬
生產環境依賴于外部昂貴的設備,在測試環境開展性能測試如何模擬?比如有專用郵件服務器,圖片服務器,CACHE服務器?
2 數據模擬
生產環境的數據量巨大,如何剪裁合適的數據集作為性能測試基準數據?
3 用戶行為模擬
雖時間變化日志系統分析的數據會很快過時,如何低成本跟進訪問模式
4 特殊場景下性能瓶頸定位與監控等等
比如國際站凌晨2點突然LOAD 升高,原因未明
5 容量規劃的效果如何衡量
(三) 質量管理平臺
1 沒有缺陷報告平臺,需要詳細或自定義報表時無法給出如QC 的報表、需求管理2部分功能一直沒有采用。
2 項目管理、需求管理、缺陷管理多個系統入口, 并沒有統一關聯。另外代碼與需求之間映射關系隨著業務變更也難以一一映射
3 現有的軟件測試平臺更適合傳統的大型軟件測試,能否、如何定制更適合快速上線的WEB系統?
(四) 測試管理
1 測試機器的使用權限(Linux、Windows)管理,做到近少互相干擾
2 如何有效度量測試工程師的績效?
3 (高優先級) 如何更快找到合適的測試人才?
4 (高優先級)如何提高開發、測試雙方的滿意度?
5 (高優先級)如何提高估計測試時間的準確度?
(五) 測試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1 如何有效開展安全與漏洞測試
如:sql注入,cookie安全機制,安全證書、加密等. 服務器與客戶端的安全漏洞檢測等
2 白盒測試工具引入及白盒技術等
如:單元測試工具Junit, parasoft的白盒測試工具使用與引入等。
3 自動化測試在項目中是否需要介入,何時介入?(數據準備?回歸測試?)
4 如何在自動化覆蓋率和驗證點密度 與自動化成本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