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的時候(其實現在也不太老),剛剛闖蕩江湖,進入了一個小有規模的公司,老總們大都是外企的背景,公司的管理相對比較完善,ISO9001體系執行的比較到位?上菚r我并沒意識到中國企業比較缺的管理其實在那家企業就有,其實那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可我錯失良機,而且是極端反叛,那時的我是堅定的反ISO9001體系者。如果哪位讀到本文的同行小朋友(指出道不久且在制造類企業作技術研發的人)也在憤世嫉俗的排斥質量體系的話,請平心靜氣,細品本文。
首先說質量管理是什么?質量管理是結合公司的實際組織結構,結合產品在公司中的運作特點,設定一套形諸文字的流程規定,供大家遵守和執行,以便對產品技術質量實現有效控制。由此可以得出:質量體系必須是立足于現實的,符合現實的組織結構,結合實際的流程的。質量體系是與我們的日常工作融為一體的。就像交通法規一樣,“行車靠右,紅燈停綠燈行,穿馬路走人行橫道”,都是基礎的規矩。
質量管理還是一種管理思想,它規定了一套使一個組織有效、高效運作的具體工作方法。它的這套體系比我們日常憑經驗設定的管理流程要嚴密的多,這就是我在這里拼命為它鼓噪的原因。
正確認識質量管理須澄清的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我都抱怨過,也有人和我抱怨過:
1、質量流程要求的是各環節的控制,然而各控制環節的執行導致了低效率。這個任務催得很急,為何還要墨守陳規,堅持執行?例如某機型,加工商提出對圖紙的一點疑問,研發人員就直接把改后的圖紙給加工商了,東西要的急呀,這么干也是為公司著想呀。但是入檢拿到東西后檢驗不過關,他們不知道已經改圖了,采購付款時有糾紛,因為改圖導致工藝工序增加,加工商要加價,突然前線傳來要求追加50臺,采購換人了,再訂貨的圖紙版本不清楚,所有這些最后都會找技術人員咨詢細節,憑空誤了不少功夫,技術人員還抱怨,“采購連這點事都不懂”,工作計劃完不成,還抱怨著“質量采購找我,我能不去嗎”?就此事件分析,根子在哪?圖紙的控制環節失控了,誰造成的?設計師自己,在改動設計加工這點事上是提高了效率,但整體效率降低了。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說,您為了抄近道,橫穿限速120km/h的封閉快速路的結果是什么?個人有安全危險,一旦出事,高速路通行速度下降,警察必須來處理這事。這兩件事的唯一差別是穿越高速路對個人有生命危險,違反質量規矩,只對別人造成麻煩,自己沒危險。我們能不能少給別人找點麻煩呢?
2、質量體系遵守了,卻沒能帶來質量的提高,純粹在應付。這也是大家抱怨的原因之一。這不是質量管理思想的錯,是我們的具體做法有問題,比如我們都有可生產性評價報告、可維修性評價報告、各種評審會以等等,看看結果吧,幾乎都是通過。但聽聽一線的銷售傳來的抱怨就知道了,這些報告簡直是瞎說八道。為什么這樣?公司的技術決策人員或權力結構可以肆意破壞質量流程,導致這成了擺設,走流程成了應付外審的工具。寫報告的人對結果不擔任何責任,沒有通過有效的機制使之形成務實的制約。這僅僅呼吁是不行的。必須有配套的組織結構的變革使之形成制約,否則生態就不平衡了。
推行質量管理不僅僅是給大家約束,也有它的很多好處。如果理解了這些好處,自覺執行也就水到渠成了。通過流程的執行,規范職責,理順責任范圍,實現無依賴的壓力傳遞。那如何實施質量管理呢?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