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人員執行的都是與語言無關的測試內容,只需要掌握測試技能,熟悉被測試產品,而不必懂得本地化語言,從而降低了測試的總體成本。
測試覆蓋性高
由于測試人員和語言人員各自分工明確,可以提高測試的覆蓋性,提高測試的全面性。
但是,這種測試模型的缺點也很多:
語言測試的準備過程復雜
由于語言人員可能不熟悉測試的產品,也沒有掌握測試技術,因此,需要本地化工程人員把需要語言測試的用戶界面等內容提取出來(例如,采用手工或自動的方式瑾形本地化用戶界面拍屏),存成一個個圖像文件或文本文件,并且進行編號,然后傳遞給語言人員測試。
報告語言缺陷的過程復雜
語言人員測試后發現的缺陷,需要測試人員創建缺陷報告,測試報告中的缺陷復現步驟需要測試人員準備,可以考慮在工程人員進行內容提取時預先填寫好。
測試的進度可能不易控制
例如語言測試人員的語言測試可能落后于測試人員的功能和界面測試,可以考慮采用實時測試進度更新的跟蹤管理系統監控和協調進度。
某些語言缺陷不好準確判斷
語言人員在進行語言質量測試時,由于只面對靜止的拍屏圖和文本文件,而看不到軟件運行的實際環境,缺少本地化文字的上下文參考信息,所以無法判斷一些本地化文字是否正確。
三、本地化測試模型的選擇策略
在具體本地化測試項目中,應該根據本地化測試人員語言技能、測試技能、軟件產品的熟悉程度,結合以上三種本地化測試模型的特點,根據不同模型的適用場合和本地化測試項目的具體要求,進行比較、判斷和選擇。
1.集成測試模型的適用場合
本地化集成測試模型比較適用于被測試本地化語言是測試人員母語的情形,或者對測試效率和測試質量要求較高的本地化測試。
例如,在中國大陸進行簡體中文版本的本地化測試,可以很容易找到國內的測試人員,所以采用這種測試模型就非常合適。
但是,如果在美國、歐洲等進行簡體中文的本地化測試,或者在中國大陸執行歐洲語言的本地化測試,這種測試模型就不太適合,因為測試成本會很高而很不劃算。
2.“一加一”測試模型的適用場合
本地化“一加一”測試模型可以在測試人員測試非母語本地化產品時采用,對于那些測試時間比較充裕,要求不太高的測試成本,能較容易找到本地化語言為母語的語言人員的情形。
例如,在中國大陸進行繁體中文、日文、朝鮮語的本地化測試,可以安排國內的測試人員與來自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和朝鮮的人員共同測試。
3.分布測試模型的適用場合
本地化分布測試模型可以在同時測試許多種本地化語言的場合適用,例如在中國大陸同時測試十多種歐洲語言的本地化測試的項目,而且測試的成本要求盡可能低,同時測試時間較短。
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本地化集成測試模型,則需要招聘大量的歐洲母語的專職測試人員,不僅短期內很難找到那么多合適的,而且人力成本會很高。
而如果采用“一加一”測試模型,語言人員要求很多,而且測試時間長,在時間和成本上都不滿足外包測試項目的要求。
現在,中國大陸的人力成本較低,而測試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找到,因此,許多國外軟件的歐洲語言的本地化測試開始外包給中國的外包測試服務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這種分布測試模型。
總之,本地化測試管理人員需要根據被測試項目的進度、成本、質量要求,結合測試項目團隊現有人員的測試和語言技能,綜合考慮,選擇任何一種本地化測試模型,或者把以上的模型分別結合起來靈活運用。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