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度量取向
根據意識:言而有據的訴求
判斷基于事實,承諾源自依據。日本軟件企業在軟件開發過程中讓人感覺到一種習慣性的根據意識:立足于數據而不是假設之上。規模估算、進度估算、成本估算、人員估算,都需要說明理由,而不是僅僅憑借經驗甚至感覺作出判斷;進度調整、質量評估、費用超支、人員追加,仍然需要提出變更的原因,不管這種變更是否對企業有利;項目意見、作業提案、選擇建議、管理流程,都需要通過調查分析闡述各自的依據。盡可能排除直觀感覺可能帶來的誤差甚至錯誤,通過切實有效的數據來反映事實狀況,并通過這些數據來判斷發展趨勢,作到“言之有據”。因為面對客戶的需求,不能主觀隨意地作出判斷或者拋出承諾,而沒有相應的根據,否則顧客將會感到“不安”。這就是軟件開發者的根據意識。根據意識源自危機意識,日本似乎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促使其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盡量排除風險,而排除風險就必須基于科學的決策,必須擁有根據,而不是憑空決策。
精度管理:敏感的數據傾向
危險出在管理上,魔鬼藏在精度中。精度表現著對事物認識的深入程度,不管是軟件成熟度模型,還是六西格瑪,都表達著對高精度管理的訴求。日本軟件開發過程中對精度的要求包括項目計劃精度、工數估算精度、進程控制精度、缺陷統計精度、成本控制精度、品質控制精度等等,力求通過數據來描述和分析問題。特別是在項目規模、項目缺陷、累計工數、需求變更、測試和審查等方面,更加注重精度管理,更加注重度量。以前,日本企業的規模估算等方面依賴于KDD,即勘(Kan:直覺)、經驗(Keiken)、度胸(Dokyou:膽識),但這種情況已經被基于數據和科學方法的精度管理所取代。數據敏感,具有較好的數據分析和判斷能力,這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管理者的基本資質要求。如果分析和判斷建立在準確數據的基礎之上,那么精度管理就獲得了必要的操作依托。軟件開發計劃與實績管理就是最明顯的精度管理:精度意味著實績與計劃的吻合程度,如果實績與計劃相去甚遠,那么其計劃精度就存在問題。當軟件品質中融入精度管理的時候,精度管理就成為與軟件品質改善并駕齊驅的主線。
可視作業:工具的靈活運用
可視化作業能在作業的效率和質量上給項目團隊帶來驚喜。日本軟件企業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注重作業過程中的可視化,追求項目成果的可預見性、項目問題的可追溯性、項目績效的可評價性,利用各種軟件開發工具來闡明現狀、溝通思想、分析問題和團隊作業,防微杜漸,通過新舊七大工具以及Microsoft Project等工具推動可視化,并在數據、圖表、模型等的熟練使用方面擁有相當的根基。項目管理方面的“看板”就是典型。工具是用來處理其他事務的手段或器材。靈活運用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管理層人員來說至關重要:沒有對軟件開發過程的可見度就無法管理;而沒有對事物進行適當的度量,也無法進行有效和高效的管理。軟件工程的方法論主要在提供可見度方面下工夫,從多個角度推動可視作業,對軟件開發的績效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