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never ask the suppliers for CMM maturity level, I only request them to show the data.
Not look for piece paper, we only look for skills, competencies, expertise
這兩句話的含義只有一點,就是一個軟件企業應注重提高實際的技術、競爭能力和專業水平,而不要看重某種認證。通過CMM/CMMI認證,如果沒有獲得很好的執行結果,是沒有意義的。
在國內,許多軟件企業進行過程改進,往往忘記了其根本目的——軟件質量和生產力的提高,而把目標放在通過CMM/CMMI的認證,如何通過2級。通過了2級,就想如何通過3級、4級和5級。這實際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些問題:
在評估認證之后,72%的組織在過程改進上沒有獲得成功或收效甚微。
在前三年,有83%的組織放棄了過程改進
未來,有57%的組織放棄了過程改進的努力
只有不到1%的組織以改進的數據聲明獲得過程改進的成功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組織在過程改進上失敗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過度重視評估,而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過程改進的實現上(兌現承諾)
只強調成熟度的級別,而沒有清晰的方向和可度量的目標
缺乏良好的IT基礎設施來支持過程改進活動的協調和管理
混淆概念和實踐,即追求CMM/CMMI的形式,而忽視了真正的執行
過程改進實施的管理很差
軟件過程改進必須為組織的業務服務,必須受公司發展戰略的指導。軟件過程改進,實際上就是為了提高公司的利潤,只有兩個目的——不斷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軟件開發的效率(生產力)。所以說,
過程改進不是根據一本書寫成的一對文檔
過程改進是業務的競爭力
過程改進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問自己:質量提高了嗎?成本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嗎?開發周期縮短了嗎?進度控制更準確了?客戶更滿意了嗎?......而要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只有靠數據、數據,還是數據。例如,每千行代碼的缺陷數、進度誤差率、軟件復用程度、投入產出比、等等。
當許多人在質疑CMM/CMMI 含金量的時候,向大家一再強調過程改進的實質目標,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John Vu的演講可以看作是對國內軟件業的“CMM/CMMI熱”敲響的警鐘,對糾正政府某些片面政策(如哪個企業通過CMM 3級,將獲得獎勵基金50萬元)也是有幫助的。在一種務實的態度下,緊急圍繞著“質量和生產力”這兩個核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務實的態度,讓數據說話,把過程改進持續進行下去,才是正確的做法。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