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比較CMM和BPR在目標、實施對象和實施流程等方面的相同點,得出一個結論:按照CMM進行的軟件過程改進就是軟件企業的BPR。
概述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是質量管理理論與軟件產業發展產物,它雖然不能解決軟件開發的所有問題,但是它能幫助企業不斷地改進軟件過程,提高軟件生產的能力和質量,屬于一種質量管理體系。BPR(業務流程再造)是近年國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質量管理)、JIT(準時生產)、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團隊管理)、標桿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論與實踐全面展開并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通過改進和重建企業的業務流程,以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二者有著本質的聯系。
一致的目標
CMM由若干個KPA(關鍵過程域)組成,每個KPA都有自己的目標,但是總的目標就是:評估企業本身的軟件過程以便改進軟件過程,提高軟件生產能力和質量,以滿足顧客的需要。
BPR的目標就是:識別企業的業務流程,不斷優化業務流程,減少非增值流程,使全體員工以顧客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需要。
軟件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都必須要滿足顧客的需要才能夠獲取利潤,而滿足顧客需要無非就是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CMM和BPR的核心還是在質量管理,因此,它們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一致的實施對象
CMM軟件過程改進的實施對象就是軟件企業的軟件過程,也就是軟件產品的生產過程,當然也包括軟件維護之類的維護過程,而對于其他的過程并不關注。BPR卻是指企業的所有業務流程,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軟件企業實施BPR,它所關注并不只有軟件過程,而應該包括銷售、采購、儲運、技術支持、人事行政等許多的業務流程。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BPR的實施對象包括了CMM的實施對象,前者遠遠大于后者。
但是,對于軟件企業來說,軟件過程是整個企業最復雜、最重要的業務流程,軟件產品就是軟件企業的生命,改進整個企業的業務流程,最重要的還是要改進它的軟件過程。多年以來,人們認識到要想高效率、高質量和低成本地開發軟件,必須以改善軟件生產過程為中心,全面開展軟件工程和質量管理手段。這是世界各國軟件產業都要走的路,我國軟件產業之所以落后,不是因為技術落后,而是對軟件生產的管理落后。CMM就是結合了質量管理和軟件工程的雙重經驗而制定的一套針對軟件生產過程的規范。由此可見,對軟件生產過程的管理在整個軟件企業的管理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軟件企業的BPR和CMM軟件過程改進在實施對象是一致的。
一致的實施流程
BPR的實施是沒有分級別的,而CMM的實施則是按照由低到高的級別逐級實施的,但是無論它到哪一級,都是按照同一個流程進行的。也就是先對企業自身的軟件過程進行評估,對照CMM標準找出其優勢和薄弱環節,再提出改進計劃,由機構的高層評審批準后實施,也就是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改進。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軟件過程在不斷的循環中得到持續的改進。如下圖所示:

而BPR的實施流程業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通過對企業業務流程大量的調查和分析,找出企業現有流程的弊端,設計出新的流程,模擬新流程進行評估測試,如果可行,則實施新的流程,否則重新分析設計。這也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企業的業務流程在循環中不斷被優化。如下圖所示:

CMM軟件過程改進和BPR在實施的流程都遵循著“找出問題——〉得到解決方案——〉評估解決方案——〉實施”這樣一個流程,而且這個流程是不斷循環的,因此業務流程的改進也是持續不斷的,同時,兩者在一定時期內又是相對穩定的?傊,它們在實施流程上存在著一致性。只不過,CMM為軟件開發的業務流程改進提供了一個固定的模型,而BPR則是因企業而異的,覆蓋范圍更廣,靈活性更大。
結論
CMM軟件過程改進和BPR在目標、實施對象和流程等方面的一致性,體現了這兩種管理思想具有一致性,同樣都是面向過程的管理,而CMM更具可操作性、成功率更高。目前,CMM暫時僅僅在軟件行業有很好的應用, 以后也許能推廣到其他行業。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