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作為IT行業的普通一員,從入行到現在也經有6個年頭,各種項目管理的培訓也參加過幾輪,項目管理的書籍也看過幾本,大大小小的項目也管理了幾個,甚至有幸親身參與了CMMI Level2的評估全過程。項目管理之于我,已經不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和閃閃發光的證書,已然成為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并且滲透到了每天的生活當中,成為了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元素。甚至,連做飯、逛街這樣的日常行為當中也會時時閃現項目管理的影子。
不相信么?沒關系,請大家仔細回想一下我們每天做飯的流程,活脫脫一個項目管理的標準流程嘛。首先,按照項目的定義:“項目是為完成某一獨特的產品、服務或任務所做的一次性努力”,我們通常做一頓晚飯的過程具有獨特性、一次性和不可重復性的特點, 是一個典型的項目。其次,做飯過程中的每個步驟,都在不知不覺的體現著項目管理的思想和精髓。下面我們就以“晚餐項目”為例,看看貌似深奧的PM理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情中大顯身手的。
因為項目管理的理論分成許多體系,我們就分別以主流的三種理論來進行分析。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晚餐項目”放到不同的PM理論模型中是怎樣的。
按照軟件生命周期理論,“晚餐項目”可以將其分為這樣幾個項目階段:
1. 立項:決定今晚在家吃飯,做出大致的時間安排
2. 需求調研:問問家人都想吃什么菜
3. 需求分析:綜合考慮一下季節、天氣、控制體重等因素,確定菜式
4. 系統設計:設計出每道菜的主料、配料
5. 開發:外出采購,然后開始做菜
6. 系統測試:嘗一下菜的味道
7. 部署:擺桌吃飯
8. 項目收尾:收拾碗碟
按照CMMI(Level 2)的理論體系,“晚餐項目”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過程域:
1. PP(項目計劃):計劃晚餐的菜譜,需要采購哪些原料,做出大致的時間安排;
2. PMC(項目跟蹤及監控):每完成一項工作,檢查一下是否超出原定的時間計劃,如果超出了則做出必要的調整;
3. RM(需求管理):對家人對菜式的要求進行管理,確保每個要求都被管理,或者被滿足、或者被取消、或者被變更;
4. CM(配置管理):對晚餐準備過程中的每件制成品、半成品和其它副產品進行管理;
5. MA(度量及分析):對原材料、工作時間、工作產品等指標進行預算、跟蹤、度量和分析;
6. PPQA(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定期對晚餐的準備過程進行評審,保證按照原有的計劃進度進行,并保證每個步驟產生的結果符合質量要求;
7. SAM(供應商管理)——如果準備過程中將部分工作外包,比如網上訂購部分原材料等,我們就需要對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服務和最后提交的產品進行監督和管理。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