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量平衡》
前幾日,我有幸聽了唐駿①關于“成功軟件企業的經營模式與文化”的演講。在會上,他談到中國目前靠軟件盈利(一定規模)的企業最多不超過5家。這一結論深深地震撼了我。難道國內成千上萬家軟件企業都在虧損嗎?而為什么虧損呢?我想,一個個的軟件項目延期、超出預算、質量低下是虧損的原因,而最根本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質量管理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從理論來看,質量管理應該屬于項目管理的一部分。我們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也不要把項目管理和質量管理分離開來。有些項目經理認為“提高質量就意味著成本更高、延遲交付”,這是一個比較片面的觀點。多數情況下,質量和進度不是矛盾和冤家,而是可以協調和統一的。舉例來說,移動網管維護項目為完成一個約20人日的維護需求,在設計和編碼階段比計劃多花了0.5人日,測試階段就比計劃少花了6.5人日完成。這說明質量不但提前了進度,而且降低了成本。在有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規模較小、需求變化較快、進度較緊的項目,我們可以采取更為靈活、敏捷的開發方式,但是這些方式應該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進行。
然而,現實情況往往比較復雜,也許會存在質量與進度相對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以公司的商業目標為基準,尋求質量、進度、成本三者之間的平衡。而如何尋找平衡點呢?由于項目相關者(包括公司、部門經理、項目經理、員工、客戶等)對質量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獲得不同以及質量觀念的差異,存在不同的平衡點,從而引起質量方面的紛爭和抵觸。為了協調項目相關者的這種矛盾,責權利最大的一方(一般是公司)應該起到關鍵的作用。一方面要解決質量觀念差異的問題,最好通過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訓。為什么需要自上而下呢?經驗告訴我們,公司領導學好了質量管理方法,才能采用正確的質量管理方案,才能有更強的執行力,才能選用合格的質量人員,才能看得到比較明顯的質量改善效果,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就是授權相關人員進行監督,控制平衡點移動到最佳位置。一般情況下,公司的質量管理員應該擔當這種責任,但領導需要授予他們相應的權利。在企業中,責任和權利是成正比的。如果質量管理員的地位無足輕重,那么必然導致產品質量無足輕重。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質量管理員應該具備雙重角色。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監督和控制,更重要的是服務。服務的對象包括公司、領導、開發人員、客戶等。他應該收集、統計、分析數據,向領導和客戶提供項目情況,提高項目的透明度,并為公司留下經驗數據。他應該向開發人員講解質量觀念、過程要求、模板和工具的使用等。此外,好的質量管理員還應該采取各種方法來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比如引進新工具、采用新方法、改進過程、建立知識庫等。由于服務面對的是顧客(內部顧客和外部顧客),服務的質量就應該采用顧客滿意度來評估。因此,質量管理員應該時常反省自己的服務質量,經常向領導、開發人員了解情況,詢問他們的需求,分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原因,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監督者和服務者,看似兩個不可融合的角色,實際上是一個統一體。監督與服務共同存在于質量管理工作中,并且可以相互轉化達到平衡。這種平衡也就是一種藝術,它需要根據企業的文化進行調整。在一個氛圍活躍、高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質量管理員應該傾向于服務角色;而在一個強紀律、低技術、規章制度成熟的企業,質量管理員就應該傾向于監督角色。一般情況下,無論哪種企業,質量管理員都應該具備監督和服務兩種職能。這就要求質量管理員在工作中能隨時調換自己的角色,同時要經常地跳出項目、部門、現在的范圍,站在更廣泛、更長遠的立場來實施質量管理工作。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