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證書優先
CMMI的證書成了一個敲門磚,沒有這個證書難以承擔國外的項目,沒有CMMI的證書就難以在國內一些項目的競標中獲勝,也無法獲得政府的補助,于是很多公司都選擇了要在短時間內獲得CMMI證書。證書只是過程改進的附屬物,而過程改進的實效才是其真正的價值。為了盡快拿到證書,企業往往忽略了實效,從形式上滿足了模型的要求,但是從實質上卻差的很遠。
根據SEI的報告,自1992年以來,從等級1到等級2的達到時間的中間值為19個月,從2級到3級的中間值為19個月,從3級到4級的中間值為24個月,從4級到5級的中間值為13個月。在中國根據調查,從1級到2級的平均時間為14個月,從1級到3級的平均時間為18個月,到4級的平均時間為32.6個月,到5級的平均時間為34個月。
CMMI的基本精神是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就是要逐步改進,逐步改進就要立足實際,就需要時間,而非一蹴而就。
2.機械照搬
企業在實施CMMI的時候,為了滿足模型的要求,在描述自己的過程時,習慣于照搬模型的描述。最典型的例子是PMC的描述,模型中描述了10個實踐:
SP1.1 監督項目的計劃參數
SP1.2 監督承諾
SP1.3 監督風險
SP1.4 監督數據管理
SP1.5 監督項目相關人員的參與
SP1.6 執行進展評審
SP1.7 執行里程碑評審
SP2.1 分析問題
SP2.2 采取糾正行動
SP2.3 管理糾正行動
于是企業就按照上面的10個活動進行了描述,但實際上項目的監督與控制活動主要是:
(1)每天檢查項目組成員的工作情況:進度,質量等
(2)周例會
(3)階段審查與里程碑評審
(4)事件觸發的跟蹤與管理
在這4個活動已經包含了模型中要求的10條,按照企業的實踐來描述這個過程是最自然的,是項目經理最容易理解的,而不需要去機械地按照模型的實踐去描述。
機械照搬的根源在于缺乏軟件工程的經驗,不能真正理解模型的要求。在模型的構件中,只有目標是必需的,實踐是期望的,子實踐是解釋說明的。所以首先要滿足模型里每個目標的要求,目標的達成是根據實踐的執行情況來判斷的,模型里給出的實踐是可以替換的。只要能達成目標,采用什么實踐都是可以的。CMMI采用SCAMPI評估方法,評估組的成員根據專家判斷給出是否達成目標的判斷,是依賴于專家經驗的,所以在評估方法中對評估組成員的工程經驗有明確要求。對于企業來講,只要能達成目標,就沒有必要一定照搬模型。
CMM最初的實踐來源基于為美國國防部供貨的軟件廠商,這些軟件廠商的企業規模是比較大的,軟件項目組的人數也比較多。對于規模比較小、管理基礎比較差的公司,有些實踐的并非一次改進就可以達成的,可能需要循序漸進的完成。
ISO組織在借鑒CMM模型,起草標準ISO15504時,將軟件企業的成熟度劃分為了6個等級而非5個等級,實際上就是規避了CMM門檻太高的問題。CMMI本身也在逐漸更新,從CMM1.0、CMM1.1、CMMI1.1到CMMI1.2,新的成功的軟件工程實踐也在不斷地總結出來,比如每日構建等實踐。這些實踐都可以充分的吸收到企業的實踐里面來。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