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4 年SEI 正式發布軟件CMM 以來,相繼又開發出了系統工程、軟件采購、人力資源管理以及集成產品和過程開發方面的多個能力成熟度模型。雖然這些模型在許多組織都得到了良好的應用,但對于一些大型軟件企業來說,可能會出現需要同時采用多種模型來改進自己多方面過程能力的情況。這時他們就會發現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主要問題體現在:
1、不能集中其不同過程改進的能力以取得更大成績;
2、要進行一些重復的培訓、評估和改進活動,因而增加了許多成本;
3、遇到不同模型中有一些對相同事物說法不一致,或活動不協調,甚至相抵觸。
于是,希望整合不同CMM 模型的需求產生了。1997 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開發了FAA-iCMMSM(聯邦航空管理局的集成CMM),該模型集成了適用于系統工程的SE-CMM、軟件獲取的SA-CMM 和軟件的SW-CMM 三個模型中的所有原則、概念和實踐。該模型被認為是第一個集成化的模型。
CMMI 與CMM 最大的不同點在于: CMMISM-SE/SW/IPPD/SS 1.1 版本有四個集成成分,即:系統工程(SE)和軟件工程(SW)是基本的科目,對于有些組織還可以應用集成產品和過程開發方面(IPPD)的內容,如果涉及到供應商外包管理可以相應的應用SS(Supplier Sourcing)部分。
CMMI 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大家很熟悉的,和軟件CMM 一樣的階段式表現方法,另一種是連續式的表現方法。這兩種表現方法的區別是:階段式表現方法仍然把CMMI 中的若干個過程區域分成了5 個成熟度級別,幫助實施CMMI 的組織建議一條比較容易實現的過程改進發展道路。而連續式表現方法則通過將CMMI 中過程區域分為四大類:過程管理、項目管理、工程以及支持。對于每個大類中的過程區域,又進一步分為基本的和高級的。這樣,在按照連續式表示方法實施CMMI的時候,一個組織可以把項目管理或者其他某類的實踐一直做到最好,而其他方面的過程區域可以完全不必考慮。
CMMI各個進程的關鍵元素
CMMI自出道以來,它所達到的目標就沒有變過,第一個是質量,第二個是時間表,第三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不過特別強調的是,CMMI不是傳統的、僅局限于軟件開發的生命周期,它應該被運用于更廣泛的一個范疇——工程設計的生命周期。TSP的建立,也是為了支持CMMI的這樣一個系統! ∧敲碈MMI究竟是什么呢?它并不是一個過程,也不是告訴你怎么去做一件事情。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什么是CMMI,它就是各個進程的一個關鍵的元素,在很多領域里面一個集成的點。它是這樣的一個基本架構,能夠用來度量你的有效性和實用性;能夠找出這樣的一些機會,繼續改進的機會,包括在商業目標、策略還有降低項目的風險等方面。
一、CMMI的起源
隨著人們對CMM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他學科也結合本系統的特點,陸續推出了自己的CMM模型。例如,人力資源能力成熟度模型、系統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等:
(1) SW-CMM (Software CMM) 軟件CMM
(2) SE-CMM (System Engineering CMM) 系統工程CMM
(3) SA-CMM (Software Acquisition CMM) 軟件采購CMM
(4) IPT-CMM (Integrated Product Team CMM) 集成產品群組CMM
(5) P-CMM (People CMM) 人力資源能力成熟度模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