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效地描述復雜系統的需要;
系統復雜化帶來的層級區分的需要。
關于模型的幾個分析要素
筆者認為,以下特征對軟件體系中模型的運用是十分重要,或者有特殊意義的:
模型的時效性(time-effectiveness of model):關于這一點最重要的區分在于,是“運行期模型”(Run-Time Model),還是開發期模型?這個區別,有點類似于解釋的語言和編譯的語言間的區別,但其意義卻非同一般,筆者認為,“運行期模型”,揭示了模型驅動的本質。
模型的可進化性(evolutionableness of model):是否可以在系統的應用過程中,持續地適應應用環境與需求的變化,不斷地由應用者或自適應地對模型進行改進?這是對模型“性能”的一種度量。
模型的層級性(hierarchy of model):正如語言有多個層次一樣,沒有理由認為模型只有一個層次,當系統足夠復雜時,模型的層次劃分將會是必要的。
UML和企業模型
運用上面的要素分析一下,可以發現:
UML是“緊貼”高級軟件語言(例如C++)的模型體系,其時效是在軟件生命周期的開發期間,而不是運行期間,其描述的層級是在軟件的組件、對象一級,典型要素是軟件中的對象,軟件上一個操作的動作等。
企業模型(比如ARIS, CIM-OSA, GERAM),典型的要素是組織,產品,過程等,它們是從企業的業務對象著眼的。二者在層級上有差距,而且企業模型追求的最終結果,是從“開發期模型”到達“運行期模型”,并且,筆者認為它最終應當是一種可進化的模型,這與UML的設計目標并不符合。
它們兩者間并不相互排斥,而應當考慮它們的“層接”。按照筆者的理解,OMG的MDA即使全面實現,也仍然不能做為或替代企業模型,但有可能成為企業模型的基礎,這不是模型好壞或能力的問題,而是層級定位的問題。
寫在后面
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 OO)作為軟件體系結構方面的一種演進而出現,也曾經被一些人誤解為對過程化語言(或面向過程的體系結構)的取代。筆者認為,盡管OO反應了一種世界觀,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但并不代表一切;且從層級和進化的觀點上,也不應當將它看作是對既有東西的一種簡單的取代。模型或模型驅動同樣如此,它可能是繼面向對象之后,軟件體系結構的又一個重大的進化,但不是用來取代面向對象或結構化設計。筆者在1998年撰寫《邁向21世紀的企業信息技術應用》一文時,對于模型的地位和作用并沒有今天這樣的認識,現在我堅信,對于企業信息系統這樣復雜的系統,要想做到有效、可控制地規劃與構建乃至具有“柔性”、可在運行期間不斷地調整,“模型”是必須的,而且,表達與構建復雜企業系統時所需的模型,可能是多層次的,所謂“通用企業平臺上的專用執行系統”,就應當是一個由運行期模型驅動的系統。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