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發現,這些欺詐公司大多是專門注冊用來詐騙的,他們在阿里巴巴網站上發布熱門且低價的消費電子產品,以此吸引消費者,并以相對不安全的付款方式進行交易。
另外,很多有著類似受騙經歷的國際買家也會在網上發帖。國外至少有兩家供國際客戶張貼被騙信息的網站,其中一家名為Alibaba Fraud Victim Database(阿里巴巴詐騙受害者信息庫)的網站,創建者信息不明,但數據庫至今已收集到101名受害人,受騙金額至少11.6萬美元,創建者呼吁更多的受害人加入,以期達成集體法律訴訟,并討回損失。
而在阿里巴巴網站的論壇上,同樣能找到不少來自海外的投訴信息。
冰凍三尺
事實上,欺詐事件早有苗頭。
2008年7月23日,馬云發出題為《冬天的使命》的內部郵件,號召全體阿里人準備過冬。因為他認為全球經濟即將進入非常困難的時期,并且預計這個“冬天”將異常漫長。事實證明,馬云的預測非常準確。當年,阿里巴巴整體業績看上去了無生氣,B2B業務的模式也開始遭受挑戰。
2007年11月6日上市當天,阿里巴巴B2B開盤價30港元、收盤價39.5港元。2008年7月23日,阿里巴巴股價收報9.81港元。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投資者對其增長潛力的不樂觀看法。一位美國投行業人士不客氣地指出,阿里巴巴B2B業務在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而增長的壓力卻永遠存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金牌供應商”欺詐事件開始萌生。
根據阿里巴巴分析師會議透露的情況來看,200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開始接到對“中國金牌供應商”的投訴,且投訴不斷增多,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10年。而阿里巴巴管理層也在2010年第三季度開始處理這個問題,關閉涉嫌欺詐的賬號,并在內部開始進行處罰,處理內外勾結的事。
今年1月,阿里巴巴董事會成員被告知買家投訴率有很高的增長。至此,阿里巴巴管理層才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知情人士向本刊表示,進入1月底之后,阿里巴巴董事會做出反應,成立調查小組徹查“欺詐門”。調查小組由公司內審團組成,牽頭人即是獨立董事關明生。春節期間這項調查一直在進行,大年初一都未曾中斷。
一個月后,真相被揭露:2009年有1219家(占比1.1%)涉嫌欺詐,2010年有1107家(占比0.8%)涉嫌欺詐。阿里巴巴內部約有100人受到牽連,包括主管和一般銷售人員,占阿里巴巴銷售團隊的2%。
內部人員“反水”
讓馬云感到震驚和憤怒的,遠不止是“兩千大盜”的欺詐行為。在網上可以查到的投訴中,無論是不發貨還是發假貨,幾乎所有買家都是通過沒有第三方擔保的方式進行的支付。最常用的就是西聯匯款,這是一種在全球遍布網點的特快匯款,類似于國內的銀行匯款。一旦對方違約,交易無從保障。
記者了解到,阿里巴巴不同于它的兄弟公司淘寶,并沒有一個類似于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擔保平臺。對于國際買家來說,剩下的信任感就來自阿里巴巴為這些公司打上的認證標簽“中國金牌供應商”了。
顯然,騙子公司必須借助內部員工的合謀,才有可能躲避嚴格的認證程序。阿里巴巴調查小組發現這是有體系、有組織的欺詐行為:詐騙企業買了幾個“中國金牌供應商”的會員資格,用假的生意執照,騙過AV認證;然后用低價、小批量誘惑海外買家下單、付款,收到貨款后并不發貨。
而阿里巴巴銷售團隊則默許,甚至參與協助這些騙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臺。換句話說,這件事的嚴重性在于“內外勾結”。如果阿里巴巴只是一個平臺,嚴格審查供應商的資格,那么供應商的詐騙行為阿里巴巴本身并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而如果阿里巴巴內部人員主動參與了事件,性質就變得不同了。
阿里巴巴的公告稱,近100名銷售人員及部分主管和銷售經理,需要對其故意或疏忽地容許騙子規避本公司的認證措施以及在國際交易市場上有組織地進行詐騙的商戶店鋪負直接責任。
據一位曾經的阿里巴巴銷售代表透露,進入阿里巴巴做銷售前期投入是很大的,工資的底薪很低,通常在800~1000元,簽不到單每個月都要自己倒貼錢。
壓力與誘惑共存,加之管理漏洞,種種原因,使得銷售人員開始走歪門邪道去創造靚麗業績。走私單、拿黑錢成為可能,甚至出現馬云自揭家丑所言的詐騙同謀——阿里巴巴100多名銷售人員為騙子公司制造便利條件,成為騙子公司的同謀。
高管引咎辭職足夠引人關注,但是因為類似情況員工被開除并不是首發。據阿里巴巴一名員工透露,2010年下半年,另一家子公司淘寶網的兩名中層被客戶舉報,違規間接擁有第三方電子商務類服務公司的股權,兩人即刻被辭退并沒收所有期權股票。
在距今更早的2002年,有會員要求簽單后給回扣,高管經過整整一天的會議決定:“不可以!辈⒃诋斈甑组_除了兩名業績排名最前的銷售人員,盡管兩人完成了高達六成的業務量。當時,阿里巴巴此舉為其口碑和公關加分不少。
而馬云也曾經說過:“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利益而改變自己,我們更不會因為壓力而放棄自己的原則。我們將會面對任何挑戰,寧可關掉自己的公司,也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庇纱丝梢,對欺詐深惡痛絕的馬云壯士斷腕并不偶然。
斬將之后
回顧整個事件,作為中國B2B業務元老的阿里巴巴卻存在著很多問題與矛盾點引人深思。
阿里巴巴在對外的說法當中,一直在強調2009年1.1%和2010年0.8%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數字。阿里巴巴集團高級公關總監陶然(微博)也在微博中表示,這次0.8%欺詐賬戶的事,比例很小。但換個角度看,有1000多家詐騙公司在這個平臺上,這還是個小數字嗎?國外買家不像中國買家的容忍度那么高,一兩次的欺詐可能就會讓他們失去對這個平臺的信任,阿里巴巴的國際影響力也將大打折扣。
阿里巴巴一直宣揚誠信,但用什么樣的制度體系才能夠保證誠信?阿里巴巴在2010年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推出深度認證服務,但這并沒有阻擊不合格的供應商入駐。用一貫的宣揚和一次地震式的高管斬立決,并不能夠為誠信提供任何保證,阿里巴巴缺的是有效的保障體系與認證制度。
馬云曾強調,在B2B領域,最終決定勝負的不是資金或技術,而是誠信。國內在線支付系統的不發達、郵政網絡的滯后、誠信環境的缺位,使得安全支付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大瓶頸。
馬云亦清楚此中深意,在嚴肅處理涉嫌其中的供應商和員工之余,他還作出賠償170萬美元的承諾,同時阿里巴巴與天祥集團展開合作,推出對供應商進行最大限度資質認證的第三方認證服務。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誠信僅是一方面,制約阿里巴巴B2B模式發展的,還有許多重要因素,不能讓誠信掩蓋了這些——從去年10月阿里系高管出現的一輪辭職,到這一輪高管的斬立決,方向感不甚明確的阿里巴巴并未能輸出阿里真正的價值觀,只是展現出良好的媒體維護氛圍和企業危機管理的有序調度。
現如今,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增長乏力已是眾所周知,從股價看,自從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以來,阿里巴巴的市值最多時縮水超過60%,目前雖然有所反彈,但縮水幅度仍接近一半。電子商務領域觀察家認為,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市場導向不明確。
目前,各個企業都開始做細分領域,市場的細化受到更多的歡迎。而與阿里巴巴B2B業務有直接競爭關系的除了電子商務同類平臺外,就是這些細分的專業的行業平臺或垂直平臺。他們不僅能夠進行相互的買賣交易,為客戶提供新聞資訊、市場動態、供求狀況,同時還能夠提供產品使用說明、注意事項、客戶反映甚至是該產品相關鏈條上的信息和論壇。對于有著上下游復雜渠道關系的傳統行業來說,垂直的專業平臺更勝一籌。而且所有企業還可以免費分享這些信息。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