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ystem。out。println(
“×××××××××××第“ + num + “線程里面,第“ + i + “次要求END××××ד);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RROR“);
e。printStackTrac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說明:這個是模擬客戶端調用webservice的時候的測試腳本,效果很好的。大家也能夠對run部分進行修改,我曾經測試過自己寫的腳本,當線程啟動是1000個,每個線程是里面循環100次的時候機器(小型機的配置24個CPU,40G的內存,中間件用的是weblogic8。1,數據庫 ORACLE9i)就會被壓垮(不是機子掛掉,只是很多隊列都塞滿了,主機過程有死鎖的),這時客戶端就會報超時。未優化應用前,只要啟動50個線程,每個線程里面循環10次,客戶端就會報告超時。
相同硬件效果的對比度:一般來說當啟動200個線程循環100次,就相當于一秒鐘200次業務處理量,也就是基本上能夠硬件上一秒并發200次的效果,這個是做過測試的,我的客戶需要一秒處理60次業務量,未優化前一秒30次都達不到,可是優化我先用這個腳本測試通事先,和華為(我的對端廠商,他們一般都用硬件進行壓力測)測試后不僅抵達他們的要求,而且一秒200次的并發量都沒有問題
缺點:沒有加載時間,沒有統計失敗和成功次數,這個用的時候能夠自己加上。不能夠測試業務處理對比復雜的接口,正在改善!大家有好的想法也能夠說下哈~!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