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SQA 質量管理
講點面結合的過程改進的一些想法,說到底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
一是,做質量管理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知道,影響質量管理的因素很多,包括經營產品,市場狀況,公司經營理念,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狀況,公司人才構成,公司管理因素的儲備等。所以我們不能單一繼承一套成功的管理模式,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公司花重金買來CMMI,卻發現很難實施。要知道CMMI最初是在美國的國防工程中運用,搞國防的項目,追求的是高質量,所以必須通過嚴格的,繁瑣的管理步驟,這也是CMMI的核心思想---預先提出行為的預期,然后通過會議和文檔的跟蹤確保預期的實現。但人家做的是國防項目,少則幾年,多達幾十年,而在國內,你耗費的起那成本嗎?當然現在很多美國軟件公司也引進cmmi,這就是目前市場上看到的版本,不過我們必須說,他們的確是想提高軟件質量而去實施管理的,這有別于國內的很多CMMI過級公司。(據我了解,很多國內的 CMMI過級公司是為了增加同行競爭的砝碼和獲得政府的優惠政策才去做的。注:對于CMMI過級公司政府有稅收優惠和一些補貼)
二是,做質量管理,要盡量的簡化過程。這是從便于管理執行和關鍵價值決定的。過程越簡單,就越容易執行和跟蹤,也越容易被人接受。關鍵價值是相對某一質量過程的重要性而言。需求管理在一個軟件項目中非常重要,那么它的關鍵價值就高,有必要花費時間和人力去做好它;而在敏捷開發模式下,在每個短暫的開發周期內,都要做大量的代碼改動和需求變更,那么我們認為用例的關鍵價值就低,無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用例庫。
三是,做質量管理,不得不考慮的成本因素。所謂軟件公司的成本,假設固定資源的投入一定,那么人力成本是最有可能節約的了。而人力成本具體體現在時間上。所以提高效率,縮短項目周期是根本。而不是靠瘋狂免費加班或者壓低工資。換種思路,人力成本對公司而言僅僅指支付的工資部分,而他所購買的是勞動者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給公司帶來利潤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包括公司每一個人參與所形成的企業文化。往往,公司只看到了前者,而對于后兩者卻視而不見,那么你所支付的公司可以說只購買了部分的“商品”。而這些都是質量管理的內容。
四是,做質量管理,不可忽視員工的個人利益。每一個人并不是吃飽穿暖就能滿足,他們一樣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生活,不斷地學習進步獲得成就感,他們在工作地同時也需要獲得工作中的快樂。假定,一個公司人員固定,隨著他們工作年限的增加,那么你就會支付給員工越來越多的工資,人力成本會不斷地增加。要把這些成本穩定下來,免費加班,減少員工福利獎金,甚至更換低層次員工,都不是正常的企業行為。這需要通過不斷提高的產出來擬補,就是說原先10個人一年的項目周期,需要支付的工資總和為每人每月1W元,共計120W。為現在每人每月工資提高為1.2W,那么做相同的項目,必須至少把項目周期縮短到10個月,共支付工資120W,與之持平。這一點,完全可以通過優化管理過程實現。
前幾天看過一篇文章,是日本某一跨國企業談制造業的經營之道,說在現在人力成本和其他社會成本越來越多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是唯一可行的路線,也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原先單位時間內生產10件商品,那么現在就要爭取生產20件,這樣才能取到價格優勢,迅速占領市場。使我想到,中國制造業的發到,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其實是建立在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和犧牲商品質量的基礎之上的,這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線。軟件也是一種商品,是一種提供服務的商品,它必須符合市場規律,只有取得價格優勢,質量優勢和服務優勢才會取得競爭的優勢,這是我們在做質量管理上不得不考慮的。
除非你像山西煤老板一樣,抱著先撈一票,挖到那里算哪里心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