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較高軟件過程成熟度的組織能以極低的出錯率來確保軟件生產的質量。因此,在具有較高軟件過程成熟度的組織內,如果在需求分析階段以及對相應的功能進行設計、改進、測試的同時,對非功能特征給予恰當的關注,無疑將極大地提高軟件產品的質量。這就是在MIEL發起的產品質量改進計劃的主題。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那些對產品質量改進至關重要的關鍵過程和軟件工程技術的相關領域。同時提出作者從所參與項目中得到的關于如何指導和開展某些關鍵實踐(如指定非功能性需求)的一些經驗,以供讀者參考。我們還提出一些有關產品質量評價標準的想法,以幫助在產品的改進、測試以及交付過程中保持對產品質量的跟蹤。
1. 緒論
軟件產品質量不同于軟件生產質量。一個成熟的軟件過程能確保好的生產質量(功能的正確性、可估計的費用和進度、較低的出錯率)。但是,產品質量對此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好的生產質量是否就一定能保證滿足用戶對產品的期望呢?以及產品是否完全按照發展組織的觀點進行開發,就像MIEL一樣。這種觀點包括許多方面,比如用戶對產品提出的意見,它是由產品的可用性、操作性、有效性等因素決定的。從發展組織(MIEL)的觀點來看,決定產品質量的因素還包括可重用構件的開發和使用以及它們是否在將來的產品中具有較強的改進能力,使產品能夠容易地進行變更或者自定義,易于擴展,易于維護,易于操作。
質量特征是由技術型風險承擔者和非技術型風險承擔者共同提出的希望實現的系統功能,它包括功能性、操作性、可用性、有效性、風險措施、安全性、質量,等等。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這些質量特征劃分為四大類,即:商業特征、行為特征、改進特征和發展特征。
一般說來,軟件產品的最終用戶是最關心行為特征的風險承擔者,發展組織最關心發展特征、商業特征和改進特征,消費者團體最關心商業特征和改進特征。
實現軟件產品的功能正確性是必要的,但是將一個產品的系統設計和實現與其它產品區分開來必須依靠非功能特征(比如操作性、可用性、有效性等等)的滿足。
3.1 特征調查
在明確地闡述產品質量改進計劃之前,我們應該與不同操作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員進行交談,以較好地理解他們所認同的產品質量特征的含義。數據代表項目的個數。調查涉及到的基本特征包括:操作性、可用性、有效性和改進能力。
3.2 技術
與產品質量相關的關鍵技術組成包括:
—如何詳細說明質量特征?
—如何為質量特征進行設計?
—如何分析和測試質量特征?
我們研究的重點將放在下面四個質量特征上:操作性能、可用性、改進措施和有效性。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