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在我引導的產品單板評審出現了評審質量問題。
首先開始表現不良的是N產品ABC版本上的幾塊單板,如Q的底板評審,缺陷密度僅為公司能力基線的一半,有評審專家反饋評審流程之中留給大家的評審時間太短,僅僅只有2天,而單板規模為15KPIN,屬于規模較大的單板,由于評審時間短,只能夠匆匆看看有沒有大問題,細節來不及看,原因是此單板進度很緊,進CAD比較急,主審人看大家意見提交的差不多了就把流程走下來會簽了。
一塊接口板的PCB布局評審,發現了許多低級錯誤,評審責任人對評審意見的處理非常簡單,甚至是敷衍了事,且未和評審專家交流,走下來會簽導致評審專家向主審人發火并向QA投訴;
M產品的XYZ單板評審居然出現了孤網絡這種非常低級且容易發現的問題,多位評審專家提出這個問題,降低了評審的含金量。
怎么改變這種現象呢,從以上問題的共性不難看出,ABC是進度非常緊的版本,xyz是攻關項目,同樣是進度非常緊的版本,在緊度的壓力下,主審人接到評審材料后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下來評審了,自己發現的問題在評審過程中提交,導致主審人審核環節沒有起到對評審材料的把關作用。
三板斧
第一板:
深入審計,狠抓主審人:QA積極發揮監督的作用,評審審計做的更深入一些,評審審計時也審計一下評審發現問題清單,看看是否存在明顯的低層次錯誤,如果有,則對主審人和評審責任人一同處罰,可以發黑星警告是也可以是宣傳,最好是舉例宣傳,廣而告之。
第二板:
評審材料自檢,狠抓責任人:把評審材料用自檢CheckList自檢這個環節作起來,非常慚愧的是,目前公司是有發文要求在評審前使用評審材料自檢,但HQA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執行到位,有這種進度的原因,也有CheckList自檢太繁瑣,項目組閑麻煩,QA也怕麻煩,沒有推行導致的,沒有了客戶,自然就沒有人再去維護CheckList,沒有人維護,就漸漸的不適用了,進入了惡性循環中。
要求評審材料必須附上自檢的結果,主審人要在結果上確認簽字。這樣在評審責任人自檢的同時,主審人也要多看一眼評審材料了。
第三板:
重復問題加倍處罰,狠抓產品領導:對需要重點關注的工程師,將其最近一年發起評審的意見匯總,最多也就三塊單板,原理圖的放在一起,PCB的放在一起,從前向后看是不是有相同的問題,發現多起評審的共性問題,匯總并宣傳,由于QA沒有對開發工程師有相關考評的權力,知會其主管,并說明如果再出現同類錯誤,當如何處罰云云,獲得其主管的支持。
評審是過程質量控制最重要的手段,也是QA最容易作出價值的地方,成績不是缺陷密度,而是評審發現問題的含金量,這個是看不見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接口板,評審缺陷密度很高,但一半都是低級問題,這樣的缺陷密度即使達標,也是較差評審。
多將自己引導的產品相同的評審作比較,比什么呢,不比缺陷密度,不比那個評審發現的問題多,而是比較哪個評審發現的問題深,那個評審低級問題多。這些,都需要QA多投入 ,多判斷。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