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質量管理 工具簡介
一、新七種工具的產生 日本在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通常將層別法、柏拉圖、特性要因圖、查檢表、直方圖、控制圖和散布圖稱為“老七種工具”,而將關聯圖、KJ法、系統圖、矩陣圖、矩陣數據分析法、PDPC法以及箭條圖統稱為“新七種工具”。這七種新工具是日本科學技術聯盟于1972年組織一些專家運用運籌學或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現場實踐后于1979年正式提出用于質量管理的。這新七種工具的提出不是對“老七種工具”的替代而是對它的補充和豐富。
一般說來,“老七種工具”的特點是強調用數據說話,重視對制造過程的質量控制;而“新七種工具”則基本是整理、分析語言文字資料(非數據)的方法,著重用來解決全面質量管理中PDCA循環的P(計劃)階段的有關問題。因此,“新七種工具”有助于管理人員整理問題、展開方針目標和安排時間進度。整理問題,可以用關聯圖法和KJ法;展開方針目標,可用系統圖法、矩陣圖法和矩陣數據分析法;安排時間進度,可用PDPC法和箭條圖法。
70年代以來,特別是1973年“石油危機”后,日本一些質量管理專家學者、公司經理提出“要轉向思考性的TQC”。而思考性的TQC則要求在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 要注意進行多元評價。
(2) 不要滿足于“防止再發生”,而要注意樹立“一開始就不能失敗”的觀念。
(3) 要注意因地制宜地趨向于“良好狀態”。
(4) 要注意突出重點。
(5) 要注意按系統的概念開展活動。
(6) 要積極促“變”,進行革新。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