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局面,使電力企業本身增強了憂患意識和市場意識。目前,供電企業大力開展城網改造,合理安排計劃檢修,重視基建和檢修質量,廣泛實施帶電作業,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對客戶的停電時間,增加售電量,提高供電可靠性。
配電線路及設備運行規程明確指出:“運行單位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根據地區和季節性特點,做好運行、維護工作,及時發現和消除設備缺陷,預防事故發生,提高配電網的供電可靠性,降低線損和運行維護費用,為用戶提供優質電能而努力!
在城市電網規模不斷擴大,設備類型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傳統的配電設備缺陷管理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電網發展的要求,過去主要是依靠個人經驗,直覺判斷,或待設備發生事故后,或依據運行時間周期再進行檢修;由此造成設備運行的維護盲目性和粗放型,缺乏科學的管理,未能達到對設備運行狀況的定量分析,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設備檢修。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飛躍發展,經濟數學引入到各項管理工作之中;供電企業的設備運行狀態是大量數據的展現,正是由于這些使利用相關各學科技術,將設備數據和相關數據進行積累統計,采用數據挖掘工具,通過定量的數據模型計算和定性的智能分析、預測設備的運行狀態成為可能。
缺陷管理是可靠性管理的重要環節,可靠性管理是一個全過程的管理,加強可靠性管理,使可靠性管理工作向產品質量管理延伸,向檢修管理深入,向設備狀態擴延,精細化運行維護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技術創新,加大在線監測力度,帶電作業廣度,狀態檢修深度;只有通過現代科學的管理,才能真正提高設備可靠性,才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2.設備缺陷分類管理原則
缺陷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掌握運行設備存在的問題以便消除缺陷,提高設備的健康水平,保障電網安全運行。另一方面對缺陷進行全面分析,掌握其規律性,為大修、更新改造電網提供依據。
2.1缺陷分類原則
設備運行規程中規定缺陷分類是按一般缺陷、重大缺陷和緊急缺陷,其分類方式主要是針對其缺陷對電網安全運行影響的程度而進行,其分類粗放而且缺乏科學性。
設備的缺陷與制造質量,制造廠家裝備水平,設計優化,安裝工藝,運行環境,維護人員素質等各類因素有關,因此為達到缺陷管理的科學性,需要對其進行全方位數據的統計、登錄;通過數據積累,建立數據模型,挖掘數據間的相關度,實現支持決策。
為達到上述目的,實現設備狀態的定量分析,設備缺陷應按其電壓等級、設備類別、個體部件和部位等進行設備缺陷的定位,按其環境,技術和責任原因等對設備缺陷進行定性,根據上述對設備缺陷的定位和定性實現設備缺陷分類的基本原則。
2.2缺陷原因分析
確定設備缺陷產生的原因是決定設備缺陷影響電網安全運行程度的關鍵。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挖掘其缺陷的內在因素,提高分析精度,將設備缺陷原因分為環境原因,技術原因和責任原因三部分。
2.2.1環境原因主要是設備制造廠家、運行氣候狀況和運行電物理參數等。例如:氣溫40℃。
2.2.2技術原因主要是設備存在缺陷的物理現象。例如:操作機構失靈。
2.2.3責任原因主要是指造成設備缺陷的直接原因。例如:絕緣老化造成變壓器高壓線圈主絕緣擊穿。
上述三方面原因分析最困難的是責任原因,但通過設備缺陷定位和定性輸入數據庫中,建立數學模型,將逐步提高責任原因分析的精度,找出各類設備存在問題的根本所在,對設備設計、制造、安裝和運行整個系統監控,從而提高設備的建康水平。
2.3缺陷管理方法
為了掌握設備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缺陷隱患,按期對設備進行管理和檢查,利用在線監測技術對設備運行監視,建立設備檔案,將設備缺陷按分類原則進行設備缺陷定位和設備缺陷原因定性進行數庫登錄;由于數據庫中提供了大量的設備數據,利用計算機技術、經濟數學和人工智能技術將設備數據進行整合,輸出設備狀況。設備狀況的輸出,為設備的檢修提供了依據,從而達到對設備檢修的科學性,有效的提高了供電企業的管理水平。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