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測試分類多多
測試類型有很多分類,很雜,如何理順?上一節我們知道,測試系統有五個要素,測試手段的分類也可以按要素來考慮。
從“測試人員”(代表誰)這個要素來看,有:用戶測試、阿爾法測試(內部代表測試)、貝塔測試(外部代表測試);
從“覆蓋率”(內容)這個要素來看,有:功能測試、域測試、等價類分析、邊界測試、最佳代表測試、邏輯測試、狀態測試、語句與分支覆蓋率、配置測試、基于規格說明書的測試、基于需求的測試、組合測試,等等。
從“潛在問題”(風險)這個要素來看,是基于風險的測試,關注:輸入約束、輸出約束、計算約束和存儲(或數據)約束。
從“活動”這個要素來看,有:回歸測試、腳本測試、冒煙測試、探索式測試、游擊式測試、場景測試、安裝測試、負載測試、長序列測試、性能測試。
從“評估”(是否通過)這個要素來看,測試手段有:自校驗數據、與已保存的結果進行比較,與規格說明比較。
還可以從多個要素或多個測試手段的組合來了解測試方法。從上面可以看出,測試的分類是很龐雜的,對此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即是關注哪方面,從哪個角度來說的。
上述測試手段或方法就不去一一定義了,常用的術語隨便找一本測試類教科書都可以找到。
給大家留一道思考題:IBM推崇的“靜態測試”主要涉及哪些要素?最好歸于哪一類中?
(2):用心寫好測試報告
將測試的問題呈現給他人,就是通過你的測試報告(這里的報告是指對問題測試的描述),它是測試員的主要工作產品,如果報告寫得好,則聲譽高。
有不同類型的測試報告,即面向不同的讀者。
面向程序員的測試報告,通常是放到測試管理工具中流轉到程序員,這時要注意幾點:
1、 客觀描述現象,列出具體測試用例。
2、 可以提供一些分析和建議,但不要作出評價。
3、 對測試中沒有再現的現象,也要作出說明,以期引起注意。
面向生產例會提供的測試報告,通常由測試經理帶到會上,這時要考慮:
1、 有綜述性地統計信息,反映全貌;
2、 要重點突出,以便測試經理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向會議表達重點事項。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