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級標準
CMM模型描述和分析了軟件過程能力的發展程度,確立了一個軟件過程成熟程度的分級標準。一方面軟件組織利用它可以評估自己當前的過程成熟度,并以此提出嚴格的軟件質量標準和過程改進的方法和策略,通過不斷的努力去達到更高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該標準也可以作為用戶對軟件組織的一種評價標準,使之在選擇軟件開發商時不再是盲目的和無把握的。。
CMM的分級結構可以描述為:
①、初始級:軟件過程的特點是無秩序的,有時甚至是混亂的。軟件過程定義幾乎處于無章法和步驟可循的狀態,軟件產品所取得的成功往往依賴于極個別人的努力和機遇。
②、可重復級:已建立了基本的項目管理過程,可用于對成本、進度和功能特性進行跟蹤。對類似的應用項目,有章可循并能重復以往所取得的成功。
③、已定義級:用于管理的和工程的軟件過程均已文檔化、標準化,并形成了整個軟件組織的標準軟件過程。全部項目均采用與實際情況相吻合的、適當修改后的標準軟件過程來進行操作。
④、以管理級:軟件過程和產品質量有詳細的度量標準。軟件過程和產品質量得到了定量的認識和控制。
⑤、優化級:通過對來自過程、新概念和新技術等方面的各種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夠不斷地、持續地對促進過程進行改進。
除第一級外,每一級都設定了一組目標,如果達到了這組目標,則表明達到了這個成熟級別,自然可以向下一級別邁進。CMM體系不主張跨級別的進化。因為從第二級開始,每一個低級別的實現均是高級別實現的基礎。
(二)CMM的主要內容
CMM為軟件企業的過程能力提供了一個階梯式的進化框架,它采用分層的方式來解釋起組成部分,如圖2示。在第二至第五個成熟等級中,每個等級包含一個內部結構的概念,關于內部結構詳細描述將在下面CMM內部結構的一欄中進行。
每一級向上一級邁進的過程中都有其特定的改進計劃,具體情況如下。
初始級的改進方向是:建立項目過程管理,是使規范化管理,保障項目的承諾;艷進行需求管理方面的工作,建立用戶域軟件項目之間的溝通,使項目真正反映用戶的需求;建立各種軟件項目幾乎,如軟件開發計劃、軟件質量保證計劃、軟件配置管理計劃、軟件測試計劃、風險管理計劃及過車改進計劃等;積極開展軟件質量保證活動(SQA)。
可重復級的改進方向是:不再按項目制定軟件過程,而是總結各種項目的成功經驗,使之規則化,把具體經驗歸納為權組織的標準軟件過程,把改進軟件組織的整體軟件過程能力的軟件過程活動,作為軟件開發組織的責任;確定全組織的標準軟件過程,把軟件工程及管理活動集成到一個穩固確定的軟件過程中,從而可以跨項目改進軟件過程效果,也可以作為軟件過程剪裁的基礎;建立軟件工程過程小組(SPEG)長期承擔評估域調整軟件過程的任務,以適應未來軟件項目的要求;積累數據,建立組織的軟件過程庫及軟件過程相關的文檔;加強培訓。
已定義級的改進方向是:著手軟件過程的定量分析,已達到定量地控制軟件項目過程的效果;通過軟件的質量管理達到軟件質量的目標。
已管理級的改進方向是:防范缺陷,不僅在發現了問題能及時改進,而且應采取特定行動防止將來出現這類缺陷;主動進行技術改革管理、標識、選擇和評價新技術,是有效的新技術能在開發組織中實施;進行過程變更管理,定義過程改進的目的,經常不斷地進行過程改進。
優化級的改進目方向是:保持持續不斷的軟件過程改進。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