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勁 來源:希賽網
張勁:中大工學碩士,國家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系統集成項目經理、高工,廣東軟件協會過程改進專家、希賽顧問團專家顧問,十多年軟件開發和項目管理經驗,其中八年以上的流程改進經驗,曾擔任多個優秀公司團隊的過程改進負責人,負責推進ISO/CMM/CMMI的認證評估及管理工作。博客:http://blog.csai.cn/user1/35585/
選擇良好的估算模型有助于公司開發團隊準確控制項目進度、成本、質量以及客戶滿意度,這是不容置疑的。
目前IT業內常見的規模度量方法有功能點分析(FPA:function points analysis)、代碼行(LOC:lines of code)、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COCOMO模型以及復雜度估算模型(Complexity Model)。
曾看過業內有不少公司在CMMI預評估之前都使用Function Points 功能點或COCOMO模型,但是在預評估后,都更換為其他方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這兩種方法過于復雜,雖然項目組成員經過多次估算培訓,但要做到能全面合理解釋、滴水不漏確實不太容易,因此在CMMI預評估時,不少公司的項目組成員在估算這個問題上給嚴厲的主任評估師問得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說而狼狽不堪,當然也有一小部分公司團隊因為在評估前和主任評估師有很好的溝通,做了充分準備,能合理解釋,有效地規避了風險。
因此,選擇估算模型,一定要以自己公司的實際項目情況作為選擇標準,“最適合自己的也就是最好的! 根據估算成本和使用簡單性原因,業內有不少公司采用了Delphi法或復雜度模型做為公司主要估算模型,其中以復雜度模型為最貼近項目實際運作。
復雜度估算模型原理是基于以往公司內部同類項目/工作的經驗及歷史數據,按功能或任務或者技術類型,按高/中/低難度進行劃分,每個難度對應的 SIZE(SIZE對應值可以采用以前類似Function耗費的真實成本(比如單位:MD 人天 )的一個比率進行調節),并通過識別新需求的復雜度來統計出項目規模。例如我們可以定義:
1.New Function
Function Type Low Average High
2.Enhancement Function
Function Type Low Average High
不同類型項目需要定義出其相應的復雜度矩陣。當復雜度矩陣定義好后,我們最后所需要做的事是:將需求分解為WBS,然后將WBS 所對應的Function套入上述已定義復雜度矩陣中,再匯總得到最終的SIZE。
使用復雜度模型的前提是:已有同類型項目成功實施并有歷史數據積累。在這個基礎上,估算模型的準確率是非常高的,項目組做估算成本也很低。
一般而言,在CMMI評估中,復雜度模型估算數據是無懈可擊的。當然其他估計模型也各有所長,可以根據公司項目實際情況搭配使用。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