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針對軟件而言(當然不僅僅針對軟件企業而言),旨在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團體、組織、企業乃至行業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架構,獲得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于個人績效總和的綜合績效,鞏固企業永續經營的生存力。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推出的評估軟件能力與成熟度的一套標準。她不僅是一個模型,一個工具,它更代表了一種管理哲學在軟件工業中的應用。作為軟件生產過程標準和軟件企業成熟度等級認證標準,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軟件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通行證。
從分析二者對軟件企業發展的貢獻入手,不難發現“事物的發展離不開內因、外因的相互作用”這一辯證法原理鮮活的體現:CMM認證強調能力評估和過程改善是在軟件企業外部構成約束和督促體制,各個企業從不認知、不愿意到心甘情愿地爭著戴上這個“緊箍咒”,不能不說其外因的影響力已成氣候,并且效果顯著;建立學習型組織著眼于激發企業全員行為和思想中的變革,忠誠于對共同愿景的由思想到行動,再思想、再行動的不斷創新、實踐,這種循環模式追求的是以創新為主體的企業發展內在源泉。而且,二者互為前提、彼此促進以至最終交融而形成的“合力”,能為軟件企業發展提供原動力。
從本質上講,CMM認證和建立學習型組織都是對軟件企業業務流程再造(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過程,只是二者的切入點和作用的方式不同,因此更加全面、不同方位、相互交叉、彼此滲透地促進著軟件企業在生產能力、質量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列舉一個實例說明:
軟件企業在實施CMM認證遵循著“找出問題——〉得到解決方案——〉評估解決方案——〉實施”這樣的流程,并且不斷循環,如下圖所示:
她給出了管理方法科學性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忽視了如何激勵人員得出方法的人性化要素。滲透到每一個過程、每一個人員的學習、工作、創新的觀念只有依靠建立學習型組織才能給出答案:在一個團隊的范圍內,人人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生存(做人),并能充分達成共識,也就覓得了學習與工作、問題與障礙互動螺旋上升的真諦——學習型組織的建設過程是一個發動過程、激勵過程、修行過程、更是一個覺醒過程,充滿著對自我、對組織、對做事、對做人的重新認識、重新行動。將其融入任何軟件企業管理改進過程(當然也包括CMM認證)變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主體(人)的思想原動力和行為指針,就能促進管理發生質變的速度。
同樣運用逆向思維可以知曉,學習型組織所提倡五項新技能(俗稱五項修煉):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第四項修煉:團體學習(Teaml,Learing),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同樣離不開實際業務或管理過程的承載和約束。當經過逐級五項修煉后,企業和人員都將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與所處的世界,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作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從將問題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轉變為看到自己的行動如何造成問題。思想認識后就需要行動的改進了,CMM認證很好地詮釋了“行動方案”。
綜上所述,我們明確了建立學習型組織和CMM認證在軟件企業的互動關系,就應該堅決地運用她們,為企業 “加速度” 發展奠定基礎。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