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取證之后如何持續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
發表于:2008-01-23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保證質量
1.前言 近幾年來,廣大企業對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就必須認真貫徹GB/T19000— ISO9000 族標準,搞好企業質量管理,已經形成了共識。企業中普遍掀起了貫標、建立質量體系、實行第三方認證的熱潮,并且許多企業已經取得了認證(注冊)證書。這標志
1.前言
近幾年來,廣大企業對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就必須認真貫徹GB/T19000—
ISO9000族標準,搞好企業質量管理,已經形成了共識。企業中普遍掀起了貫標、建立質量體系、實行第三方認證的熱潮,并且許多企業已經取得了認證(注冊)證書。這標志著這些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已經開始步入標準所規定的軌道,管理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并不是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可以高枕無憂了。從最后對一些認證后的企業的調查發現,一些企業出自滿和松懈情緒,對貫徹體系文件不如
開發那么認真了,產品質量有滑坡下降的趨勢,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有必要認真作一番探討。
2.怎樣正確看待完成取證
?。?)通過認證并不表明質量體系中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質量體系審核是對企業現場及體系要素的抽樣檢查,根據抽樣檢查的結果來判定企業的質量體系合格與否。這必然具有一定的風險:一類是可能把合格的企業判為不合格(生產者風險),一類是可能把不合格的企業判為合格(消費者風險)。我國國家質量體系認可委員會(CNACR)制定的《多現場供方質量體系認證指南》(CNACR—420:1996)遠的科學的現場抽樣方法,也可能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因此,在認證審核中,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審核員都會反復聲明,他們的審核是抽樣調查,沒有抽到的部門或要素不一定不存在的問題。那么,僅僅以認證審核中出現問題多少來判定部門的質量管理水平或要素的受控狀態就可能出現誤導,就會因為沒有查到這個部門或要素而掩蓋這個部門或要素存在的問題。
因此,企業對自己的質量體系運行狀況應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認證機構查出的問題固然是問題,沒有查出的問題同樣是問題,都應當認真對待、徹底糾正,判斷的標準只能是GB/T19000—ISO族標準。更何況,隨著科技的進步、環境條件的變化及產品的更新換代,企業的質量體系也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完善,質量體系也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完善,質量體系將永遠處在一種動態發展狀態。認為通過了認證,質量體系的一節問題都解決了,甚至認為原來存在的問題也不存在了,只能是自欺欺人,不利于不斷提高企業質量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
?。?)應當瞄向更高階段的質量管理目標。企業完成取證,標志著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已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即使完全達到了GB/T19000—ISO族標準的要求,也只能說明企業的質量管理剛剛達到初段水平。按照國際上的普遍認識,質量管理的更高階段是“全面質量管理”(TQM)和“國家質量獎”。企業經過1~2年的努力可以通過認證,但經過3~5年的努力未必能獲得質量獎。國外凡是有成就的企業,在完成質量體系認證(注冊)之后,都在向著更高的階段發展。我們的企業決不能只滿足于通過認證,而應當把眼光瞄向更高的質量管理目標。
?。?)質量認證的目的應落實到提高產品質量上。企業貫徹GB/T19000—ISO族標準,建立質量體系,完成質量認證,目的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向顧客提供有可靠
質量保證的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增加企業的效益。因此,搞形式主義、搞時髦,就會使企業誤入為了認證而認證的歧途,失去了貫標和完成認證的意義。即使有的企業在質量認證中為應付檢查偶然出現過一點弄虛作假,在認證過后也必須認真進行反思,搞清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切實找出在貫標、執行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中存在的問題,真正使質量體系有效運行起來。質量體系是否適宜有效,關鍵要看質量體系能否對影響產品質量的第一個要素進行有效控制,能否發現和糾正各種可能的(包括潛在的)發生不合格的因素,能否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企業應當抓住這一關鍵,正確運用這個體系,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這個體系,最終達到促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的目的。
3.企業如何持續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
?。?)應全面貫徹GB/T19000—ISO9000族標準。GB/T19000—ISO9000族標準是系列標準,各項標準之間關系緊密、層次分明,在系統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企業通過認證的質量體系,通常是經受益者推動方式按標準中三個質量保證模式的其中之一建立的質量體系,只能用于證明企業的質量保證能力。從管理角度來看,這種質量體系尚不夠完整,因為,任何企業進行內部質量管理,都不能不考慮質量的經濟性及產品和過程的
安全性等。企業有必要按管理者推動方式,以已建成的質量保證體系為核心機構,按照GB/T19004.1的要求,進一步建立一個更加全面的質量體系。
此外,對于GB/T19000—ISO9000族標準中的其他標準,也應根據每項標準的功能結合企業的實際需要逐步貫徹。例如GB/T19000.1為企業提供了許多有關質量的新概念和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將這一標準與保證模式標準和質量體系的理解水平,并且對貫徹該族中任何一項標準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逐步做到對這些有關標準全面貫徹,才能發揮該族標準的系統效應,才能提高企業對該施標準的總體認識,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質量體系,及時發現質量體系中的問題,促進自己的質量體系不斷改進和完善。
?。?)應貫徹預防為主。GB/T19004.1—1994的引言中特別指出,企業的質量體系“應確保影響其產品的技術、管理和人的因素處于受控狀態,無論是硬件、軟件、流程性材料還是服務。所有的控制都應針對減少和消除不合格,尤其是預防不合格?!睂|量體系及產品已經出現的不合格、
缺陷或其他不希望的情況所采取的糾正措施,雖然可以消除和減少問題的再發生,但是問題既然出現了,就已經造成了質量損失。如果是已經出售的產品,還可能出現顧客索賠,使企業從市場占有上、質量信譽上蒙受更大的損失。正因為如此,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在開展T
QC活動中就已經提出不允許使用“防止再發生”一詞,要求企業養成從一開始就不能失敗的信念。我們的企業盡管現在仍必須不斷制定防止再發生的糾正措施,但也不能總是習慣于出了問題才糾正,無奈于亡羊補牢。而必須在整個質量體系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積極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認真分析產品的規范及與產品質量有關的所有過程、操作、質量記錄、服務報告和顧客意見,確定可能出現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預先消除一切可能產生不合格(包括潛在不合格)的因素。做到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應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企業的質量體系總是處在適宜—不適宜—適宜、有效—無效—有效這種無限循環的動態發展狀態。對質量體系中組織結構、資源以及每一項活動和過程的每一次改進都是一次飛躍,可以提高質量體系的效益,為企業及顧客提供更多的收益。因此,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是促進質量體系不斷完善、不斷更新的重要手段。 為了搞好質量改進,首先,企業的高層領導應對質量改進給予足夠的重視,創造必須的環境條件。第二,要使企業的全體職工對質量改進形成和保持一種共同的觀念和行為。第三,在質量改進中也要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積極尋求和準確把握進行質量改進的機會。從預防問題發生著手,而不是等出了問題、造成了質量損失再去改進。能做到這些方面,就為企業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保持質量體系有效運行提供了可靠保證。
?。?)應加強內審和管理評審。內審和管理評審是企業質量體系的主要自勵機制,是實現企業自我完善的重要管理手段。企業抓好內審和管理評審,首先,要從時間上予以保證,做好內審和管理評審的計劃,務必按期按計劃進行。計劃中也應考慮情況的突然變化,如出現重大質量事故或顧客投訴等,則應根據需要隨時安排。第二,要從人員素質上予以保證,即要有經過
培訓、有一定經驗、可以勝任的人員參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從工作質量上予以保證。企業要明確,進行內審主要目的是為了確定質量體系的有效性,對內審出現的不符合項必須抓好糾正預防措施的制定、落實及效果檢查,通過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促進質量體系有效運行。而進行管理評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定企業的質量方針、目標的總體有效性,并根據內審結果及由于技術進步及市場、質量概念、社會要求等的變化對質量體系的適宜性進行評價。管理評審的結果應導致對質量體系的改進,其中應特別重視對顧客意見和要求的處理,不斷提高質量體系持續向顧客提供符合規定要求產品的能力。企業如果能切實抓好這兩項工作,認真去做,必然對提高質量體系的適宜性和有效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應不斷完善質量體系文件。隨著企業質量體系的運行,作為質量體系文件化的程序、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文件等也應當不斷修改和完善。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由于企業對標準理解的逐步深入,為了進一步提高這些文件符合性的修改;第二種是由于客觀環境變化,為了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提高這些文件適應性的修改;第三種是由于內審、管理評審或認證復審中發現了問題,為實施糾正措施而涉及到對這些文件糾正性的修改;還有一種是為了防止質量管理工作與企業管理及標準化管理工作形成“兩張皮”,使這些文件與企業管理及標準化管理文件相互協調一致,提高其協調性的修改。無論是哪一種修改,最終都是為了保證質量體系文件的適宜性,并使這些文件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質量體系的運行效率。
企業的各個亟部門都有責任不斷發現質量體系運行中的問題,不斷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對此,質管部門也要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抓好。應有專人負責,制定計劃,收集匯總各部門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各種審核后為糾正不符合項對質量體系文件的修改措施。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對修改意見進行研究,保證修改完善工作的正常進行。
?。?)應繼續加強教育和培訓。教育和培訓工作是企業工作一個永恒的主題。在企業完成認證以后,這一工作仍不可有絲毫松懈。首先,在質量意識方面,必須進行持續不斷的教育。使全體職工都能自覺地把自己的工作同企業產品質量、成本、效益及顧客利益聯系起來,盡職盡責。第二,在遵紀守規方面,應不斷加強對質量體系文件的學習和教育,使企業人人都能理解和掌握質量體系文件的要求,嚴格按照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文件的規定執行。特別要做好各種質量記錄,為“寫到的就要做到”提供證明。另外,還應注意加強部門之間、要素之間的接口教育。使每一個責任人員都能分清自己的職責。第三,在工作方法或操作技術方面也應加強培訓。包括對各類專門人員的培訓,如對內審人員、特殊工序檢驗人員、操作人員的培訓等,也包括對各種專門技術的培訓,如統計技術如何在企業各個部門推行使用,質量改進如何在企業廣泛開展的培訓等。這里應特別注意對骨干力量和后備力量的培養,企業如果能有這樣一支質量意識高,責任感強,且訓練有素的職工隊伍,必然是質量體系有效運行最重要的資源保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取證之后只是質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軌的開始。要使企業始終保持穩定而優異的產品質量,必須持續地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不斷地完善企業質量體系,努力提高質量管理水平。為此,企業應努力做到本文提到的如何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的幾個方面,與此同時,還應特別注意充分發揮企業上上下下各類職能人員的能動作用,還應輔之以獎懲,激發廣大職工保持質量體系有效運行的責任感和積極性。通過采取這些措施,促進企業質量管理再上一個新臺階。
原文轉自:http://www.kjueai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