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經濟,特別是國際貿易的驅動。無論任何產業,其產品的質量如何都是生產者、消費者、以及中間商十分關注的問題。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質量方面的競爭。ISO9000系列標準客觀地對生產者(也稱供方)提出了全面的質量管理要求、質量管理辦法,并且還規定了消費者(也稱需方)的管理職責,使其得到雙方的普遍認同,從而將符合ISO9000標準的要求作為國家貿易活動中建立互相信任關系的基石。于是近年來在名國企業中形成了不通過這一標準認證就不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力的潮流,并且在國際貿易中,把生產者是否達到ISO9000質量標準作為購買產品的前提條件,取得ISO9000質量標準認證被人們當作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2)ISO9000系列標準適用領域廣闊。它的出現最初針對制造行業,但現已面向更為廣闊的領域,這包括:
(1)硬件:指不連續的具有特定形狀的產品,如機械、電子產品,不只是計算機硬件。
(2)軟件:通過支持媒體表達的信息所構成的智力產品。計算機軟件當然屬于其中。
(3)流程性材料:將原料轉化為某一特定狀態的產品。如,流體、粒狀、線狀等,通過瓶裝、袋裝等或通過管道傳輸交付。
(4)服務:為滿足客戶需求的更為廣泛的活動。
ISO 9000系列標準的內容 ISO9000系列標準為: 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棗選擇和使用的導則;
ISO9001質量體系棗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中質量保證模式;
ISO9002質量體系棗生產和安裝中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9003質量體系棗最終檢驗和測試中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9004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棗導則。
ISO9000系列標準的主體部分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用于“需方對供方要求質量保證”的標準棗9001~9003;一組是用于“供方建立質量保證體系”的標準棗9004 9001,9002和9003之間的區別,在于其對象的工序范圍不同:
9001范圍最廣,包括從設計直到售后服務;
9002為9001的子集,而9003又是9002的子集。
9000系列標準原本是為制造硬件產品而制定的標準,不能直接用于軟件制作。后來曾試圖將9001改寫用于軟件開發方面,但效果不佳。于是,以ISO 9000系列標準的追加形式,另行制定出9000-3標準。這樣,9000-3就成了用于“使9001適用于軟件開發、供應及維護”的“指南”。不過,在9000-3的審議過程中,日本等國曾先后提出過不少意見。所以,在內容上與9001已有相當不同。ISO9000-3(即GB/T19000.3-94),全稱《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第三部分:在軟件開發、供應和維護中的使用指南》。
制定與實施ISO9000系列標準
1)強調質量并非在產品檢驗中得到,而是形成于生產的全過程。ISO9000-3敘述了需方和供方應如何進行有組織的質量保證活動,才能得到較為滿意的軟件;規定了從雙方簽訂開發合同到設計、實現以至維護整個軟件生存期中應當實施的質量保證活動,但并沒有規定具體的質量管理和質量檢驗方法和步驟。 ISO9000-3的核心思想是“將質量制作入產品之中”。其實道理是很明顯的,軟件在完成編碼以后,不論花多大的力氣用于測試,提高質量都是有限度的,更不必說需求規格說明存在的問題常常是測試無法發現的。事實上,軟件產品的質量取決于軟件生存期所不階段的活動。
2)為把握產品的質量,ISO9000要求“必須使影響產品質量的全部因素在生產全過程中始終處于受控狀態”。為使軟件產品達到質量要求,ISO9000-3要求軟件開發機構建立質量保證體系。首先要求明確供需雙方的職責,針對所有可能影響軟件質量的各個因素都要采取有力措施,作出如何加強管理和控制的決定。對與質量有關的人員規定其職責和職權,使之責任落實到人,產品質量真正得到控制。
3)ISO9000標準要求證實:“企業具有持續提供符合要求產品的能力”。質量認證是取得這一證實的有效方法。產品質量若能達到標準提出的要求,由不依賴于供方和需方的第三方權威機構對生產廠家審查證實后出具合格證明。顯然,如果這一認證工作是公正的、可靠的,其公證的結果應當是可以信賴的。正確實施產品質量認證制度自然會在促進產品質量提高,指導消費者選購產品,提高質量合格產品企業的聲譽,以及節省社會檢驗大量費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生產企業為了達到質量標準,取得質量認證,必須多方面開展質量管理活動。其中,企業負責人的重視以及企業全體人員的積極參與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4)ISO9000標準還強調“質量管理必須堅持進行質量改進”。貫徹ISO9000標準是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許多工作絕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所能奏效的。即使已經取得了質量認證也不能認為一勞永逸而放松質量管理。實際上認證通常以半年為有效期。取得認證之后尚需接受每年1~2次的定期檢查,其目的在于促使企業堅持進行質量改進。